交流•关注青少年上网保护  预防沉迷“蓝鲸”游戏

 2017-08-17 13:05   

  近日,一款名为“蓝鲸”(Blue Whale)的死亡游戏现身中国互联网,据悉,该游戏参与者多为青少年,它要求参与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种自虐任务,游戏一旦开始便不能终止,否则会受到恐吓威胁,最终以自杀结束。随着社会各方对相关社群、信息进行“围捕”,关于“蓝鲸”的话题也在互联网多个平台不断升温。

  5月12日,第七个“互联网社会责任日”,北京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首都互联网协会与相关管理部门、网站代表、网络社会监督工作者、业界专家共同召开了一场抵制“蓝鲸”游戏、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评议会。

  扩大排查范围 正面提示引导

  据了解, 5月6号,腾讯安全团队以“蓝鲸”游戏以及相关的关键词,对QQ群进行排查,处理了12个疑似相关的QQ群。腾讯相关负责人表示,“蓝鲸”游戏被更多媒体曝光以后,腾讯安全团队通过相关热点词建立起来的排查范围在不断扩大,还设定了变异的关键词进行筛查和屏蔽。“蓝鲸”这款游戏已经涉嫌到教唆、组织青少年自杀自残,属于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一经发现将向司法机关举报。

  百度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百度贴吧对“蓝鲸”游戏吧进行了关闭,对关键词也进行了全网清理。为了防止此类自杀游戏再度出现,百度正积极搜集相关自杀、血腥型信息的线索,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新浪微博目前共清理涉蓝鲸游戏相关内容1300余条。微博表示,已采取多方措施抵制“蓝鲸“死亡游戏,如解散相关话题、添加屏蔽词、不推荐热搜、不推荐热门话题、只呈现媒体官方账号的内容等。

  此外,360公司、搜狗、快手等多家与会网站也表示,但凡与“蓝鲸”游戏相关内容,一律进行严格审查并立即处理,且在页面上会设置相关提醒,做正面、温情的引导。

  总结规律 提前对青少年进行疏导

  对于青少年参与“蓝鲸”游戏的心理,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就是寻求刺激。青春期的孩子对于生命、对于死亡已经开始探索,这是青少年精神成长的一种需要。所以类似的死亡游戏也恰恰是从某种意义上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建议相关管理部门以“蓝鲸”游戏为案例,通过总结规律,减少今后类似事件发生。同时,他呼吁互联网站要以法律责任为基础,追求更高一层的社会责任。

  宗春山认为,在封杀此类游戏的同时也应该反思,需变被动为主动,提前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也要对他们追求新鲜刺激的心态,给予一些正确的引导,在现实生活中或者网络中设计一些健康、积极的游戏方式以满足他们这种需求。

  加大举报力度 防止二次传播

  一位网络社会监督工作者代表谈及“蓝鲸”游戏时表示,“这个游戏通过每天一个任务,一步一步诱导,让参与者逐渐麻木,最终失去理智,让人觉得非常可怕”。

  她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不仅要坚决抵制,还要积极采取行动,防止形成二次传播。她呼吁,社会监督队伍积极对网络平台上组织、教唆青少年自杀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思想疏导和教育引导,防范青少年参与此类游戏。

  妈妈评审团代表希望各网站多推出积极向上的游戏产品,让孩子有的玩,用健康有益的产品和理念战胜互联网上的消极负面。

  全社会协同 共同关爱青少年成长

  市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和首都互联网协会在第一时间组织网络监督志愿者和妈妈评审员开展涉及“蓝鲸”死亡游戏的专项举报工作,并要求北京属地网站落实主体责任,畅通本网站举报途径,积极受理社会公众举报。

  与此同时,评议会也向全社会发出几点倡议:一是公安、网信、文化执法大队等相关管理部门继续加大对“蓝鲸”这一类自杀游戏的打击力度,对这种引导和教唆他人自杀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严惩,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合作,与网站、社会监督力量形成联动,从源头上封堵这类有害信息。二是互联网企业要加强排查封堵力度,提高警觉性,做好事先预案,警惕此类游戏变异以及类似游戏的传播。三是妈妈评审团等社会监督队伍要更好地发挥作用,主动举报涉及违法游戏的社群、信息和血腥视频,动员更多社会监督志愿者参与网络监督举报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青少年安全上网的良好氛围。四是教育专家和心理咨询专家,也要及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提升他们抵御不良游戏的自控能力。最后,学校、社区以及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媒介素养教育,共同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首都互联网协会供稿,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