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研究•融媒体时代我国重大国际会议报道特点的演变与发展

 2017-08-18 13:19   顾洁 雷宇翔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各大国际会议在我国不断召开正是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体现,从APEC到G20,再到“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都向国际社会展现着我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国际会议的召开,是各国了解中国的最好机会,也是各国媒体的一次盛宴。我国各大媒体在各次会议中则承担着宣传会议内容,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任务。纵观这些年重大国际会议的报道历程,我国媒体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新技术:互动性更上层楼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全新思路。纵观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为新闻事业带来巨大的变化。站在2017年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已经走过了不少“技术元年”。从2013年的“融合新闻元年”,到2014年至2015年间的“数据新闻和可视化元年”,再到2016年的“虚拟现实技术元年”以及“无人机元年”,每次技术的革新都可以给新闻报道带来全新的变化。而新技术如何很好的应用于新闻报道,则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2016年9月4日至5日,G20峰会在杭州召开,在此次报道中,人民日报客户端曾推出过一款名为《习近平主席的G20微信群》的H5新闻作品。这一H5作品是将微信群聊窗口作为界面,将习近平主席作为群主,把参会的各国代表拉入同一个微信群中,以群聊的模式不断更新举办地杭州的各种信息,而各国代表则在群中对此次会议的组织和内容纷纷表示称赞。这一模式在以往以严肃为特点的会议新闻报道中显得别树一帜,一经推出就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网友纷纷表示:“这个群聊萌萌哒!”实际上,这一H5作品很好地契合了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于“悦读”的一种追求,将严肃甚至是可能略显枯燥的内容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进行呈现,同时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冗长的问题简短化,充分利用视觉、听觉等感官进行信息的融合传播。

  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报道中,凤凰新闻推出了一款非常具有特色的H5作品《没时间解释了!快上飞机!》。这一H5作品是将新闻内容依托于类似于手游“密室逃脱”的游戏形式。新闻的背景是假设读者在去巴基斯坦旅行之前丢失了机票,你需要在一所封闭的房屋内将三个关键的线索收集完整,才能找回自己的机票。房屋内的陈设和家具则是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商品,包括“云南白药”“华为手机”“老干妈辣酱”等等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家居用品。通过对房屋内陈列物的触摸移动,屏幕上会显示出这些日常用品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内容,就是读者游戏通关所需要掌握的关键信息。读者只有不断摸索,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合理利用,才能找到通关的密匙并最终完成游戏。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短视频报道:“你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国?”

  相较于以往重大会议报道中出现的H5作品,该作品的创新点在于其集中且丰富的互动设计。读者阅读这一新闻作品时,由于需要全面和深度地与作品展开互动,实际上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受众”转变为游戏的“用户”。也就是说,这款H5新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当今国际范围内最前沿和流行的新闻类型“新闻游戏”的品质。“新闻游戏”是对新闻表达和诠释的全新趋势。根据受众心理SDT 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游戏的优势在于可以满足人的三个基本心理需求:能力挑战(Competence)、自主意识(Autonomy)以及与外界联结的属性(Relatedness)。因此,与传统新闻表现形式相比,其表现出沉浸式传播、参与式互动和多符号有机融合的特点。

  通过H5新闻作品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近年来我们在如何加强作品的互动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实际上,在互联网登上人类历史舞台之初,互动性就被当作是网络传播的本质属性和优势而不断地被探索并实践。对于新闻作品而言,借鉴这一网络语言优势当然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互动技术在不同内容类型和领域中的运用也需要有边界,新闻互动化和游戏化不能完全等同于娱乐化。

  新机制:融合形式不断拓展

  融合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除了需要很好地利用新技术以外,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与融合机制方面也必须做出不断的探索和创新。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从这段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以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为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新闻媒体在当下每一次的新闻报道中做出不断的尝试。无论是内容、渠道还是平台等方面,每一次的探索都可以为未来新型媒体集团的建设积累经验、总结模式。近年来,我国的重大国际会议报道也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机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4年11月10日至11日APEC会议在北京举办期间,《人民日报》曾充分利用新浪微博“人民日报”官方账号在网络上对APEC会议进行报道。会议期间,“人民日报”新浪官方微博共发布59条与APEC会议相关的微博信息,占会议期间所发微博总数的15.6%。这些微博的内容充分利用了图片、链接等手段,将复杂单调的会议信息以简单生动的方式进行展现,从而非常契合于当下受众碎片化、浅阅读的阅读习惯。此外,“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还推出了一些非常生活化和接地气的内容。例如,介绍APEC相关国家的风景与美食,因《魔戒》而大火的新西兰皇后镇等。这些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将看似遥远的APEC会议变得更加具有贴近性,可以很好地激发受众对于APEC会议的兴趣,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人民日报》所采用的这一“融合”机制实际上目前已经是各大主流新闻媒体践行媒体融合战略的标配。各传统媒体纷纷利用原有的内容和人才资源优势向新媒体平台进军,通过“两微一端”进行多渠道、复合化的内容传播。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此类融合仍然只是停留在内容层面,虽然内容生产发布渠道已经被打通,但在内容上“一鸡多吃”的模式仍普遍存在,因此实质是一种“媒介叠加”而非“媒介融合”。为了实现内容层面最终的有效融合,整个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流程都必须深刻打上“融合”的烙印,将“融合”的思维与工作机制渗透到从前期策划到信息采集与制作、再到内容分发与推广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会议的报道中,各大主流新闻媒体除了继续加强传统的内容多平台传播策略以外,还在“跨集团”融合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腾讯新闻近年来一直在诸如新闻APP、电脑网页端等新媒体终端占有较大的受众市场份额。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会议报道中,传统主流媒体包括新华社、北京电视台、《中国日报》等主动寻求与腾讯新闻开展合作,利用其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影响力将主流媒体的优质内容资源在最大范围内推送给受众。例如,腾讯新闻与《中国日报》在此次合作中联合推出了“‘一带一路’大家三讲”视频节目。这一节目邀请到了葛剑雄、林毅夫等历史经济文化领域的权威人士和专家对此次论坛会议进行解读,节目最终由腾讯和《中国日报》共同进行播出。同时,腾讯充分发挥其在视频制作和新媒体技术方面的资源与优势,主要负责对视频节目的拍摄和后期进行精心制作,并通过H5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推广与宣传。这次合作很好地发挥了腾讯新闻与《中国日报》各自的平台优势,腾讯新闻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影响力,而《中国日报》则在国外有着不错的口碑和品牌知名度,可以说是一次“跨集团”深度融合的有效尝试。

  媒体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自优势,实现深度的有机融合。当下,传统主流媒体正在不断加快向新媒体进军的步伐。虽然在内容和人才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但由于先天缺乏新媒体基因,转型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另一方面,诸如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商业媒体依托雄厚的技术资本实力,在新媒体传播方面拥有相对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广泛的受众基础。因此,在现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促进和加强传统与新媒体单位或集团之间的“融合”是一条现实可行之路。将传统媒体单位的内容人才资源与新媒体单位的技术资本优势相结合,不但可以尽快地发挥媒体融合的传播优势和影响力,还可以为将来打造新型媒体集团、为以主流媒体为核心的媒体融合传播格局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新视野:内容题材不断拓宽

  回顾以往的重大国际会议报道,我们发现随着国际会议在我国举办次数的增加,媒体在面对此类报道时也越来越驾轻就熟,尤其是在报道形式层面积累了不少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如上文所述,2016年中国杭州G20峰会时《人民日报》H5产品《习近平主席的G20微信群》 的技术形式在此后的大型会议报道中就被多次沿用。如2016年的两会报道,人民日报再次推出一款《傅莹邀请您加入群聊啦》的H5产品,将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的内容通过微信群聊的方式进行推送。虽然这种依托于网络技术优势的内容报道方式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是同一技巧或模式往往会因为大量反复的使用形成固定的套路,受众也会因此产生审美疲劳。因此,从报道内容层面而言,在进行重大国际会议报道时,如何开辟新的视野,不但细致深入地展现会议本身的内容,而且通过多元新鲜的视角不断丰富报道对象和领域,从而不断给予受众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是提升重大会议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一大挑战。

  实际上,近年来每逢重大国际会议报道,受众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屡见不鲜”的内容。例如,几乎每一次会议各大主流媒体都会晒一晒国宴菜单。亦或者,会议举办城市当地的风土人情每每也会成为报道重点。这些报道对象曾经一度起到了丰富报道视角、增强传播效力的作用。然而,在信息量过剩的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不断重复即意味着新鲜感的丧失,传播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在这一背景下,各新闻媒体也在开拓思路,不断探索新的报道角度和对象。

  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客户端曾推出过一款短视频报道“你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国?”该作品在2分39秒内,采访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在华留学生,询问他们对于在中国学习生活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同时还需要回答最想把什么带回自己的国家。在大量的采访之后,编辑将答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四样东西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该视频一经上线就受到了受众热烈的追捧,仅新浪微博就有近两千万的播放量。从内容层面来看,该报道虽然在采访对象上只选择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但实际上深层次的着眼点在于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我国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因此,无论是网购还是高铁,他们背后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一带一路”会议甚至是“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最新发展战略本身。这种从大处着眼的报道思路实际上面对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并且通过更加鼓舞人心和活泼生动的内容,不但将更多的眼球吸引到“一带一路”会议报道本身,而且更加真实和深刻地让受众感受到诸如“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发展大计所带来的切实成果。因此,这种“以大带小”的报道思路大大拓展了媒体对重大国际会议报道的视野,一方面使得大处着眼的宏大叙事有具体的落脚点,而另一方面小处着手的会议报道又有了高屋建瓴的气势与意义。

  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其他一些媒体报道中,不少不再满足于“就事论事”的报道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这些报道已经跳开了与“一带一路”最直接、最相关的内容,例如对会议流程以及国家领导人言论的报道,而是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内容领域。例如,北青网在“一带一路”专题网页中开辟了一个名为“北京城市建设新成就”的小专栏,将“一带一路”这一国家层面的大议题,从北京市这一较小的角度切进去,既立足于网站自身的定位,同时也使得报道的角度更加丰富。这些话题看似与“一带一路”并不直接相关,但是却有着非常好的贴近性,从而让受众有更高的参与感,使得“一带一路”这一政治议题愈发具有生活气息和亲切感。

  结语

  重大国际会议报道无论从新闻价值、报道体量、还是报道对象的复杂性等层面来说都是对新闻媒体报道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检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应当紧紧围绕技术、机制和内容三个核心层面做足文章,努力使我们对重大国际会议报道的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回顾历年来的报道,我们看到了与以往相比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新的探索和思考。在追求前进的过程中,要避免为了追求新颖而只重形式放弃内容的情况,也要避免拘泥于传统模式而缺乏创新的局面。总之,新闻报道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多思考、多实践,努力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符合传播规律、更加贴近受众生活,更加起到正面舆论引导作用的新闻报道。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编辑丁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