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大槐树、秋千架、喇叭花、金鱼缸、胖丫头……这些,是我们从影视剧里看到的北京胡同。“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这是老舍先生笔下北京的胡同街景。胡同,北京的文化符号和城市烙印,就像石库门之于上海、粉黛白墙之于苏州,寄托着北京人的乡愁,凝结着北京人的感情。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北京胡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四合院成了大杂院,各种私搭乱建不仅挤占了空间还带来了安全隐患;凡是临街的胡同都被开墙打洞,饭馆、小吃店熙熙攘攘烟熏火燎,破坏了原有的居住生态;狭窄的胡同里弄里面停满了私家车,居民出行成了大问题……胡同,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成记忆中的模样? 随着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工程的启动,整治背街小巷提上日程——治理开墙打洞,恢复民居原貌;做好“微”字文章,微花园、微循环、微社区,螺蛳壳里做道场,尽量把胡同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提笼架鸟,用现代手段让胡同更美、更方便。 北京对胡同的整治,不是政府部门埋头猛干,而是开门治理,集民众的智慧,集思广益征集金点子。在胡同集中的西城区,一场胡同创意设计方案征集比赛让人脑洞大开、耳目一新。来自高校、年轻创业公司的创意让我们对未来的胡同生活充满期待。年轻创客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场景。 我的胡同我做主。从社区收集废旧木材和纸,压制、切割成标准尺寸,组装成不同大小的盒子,分配到社区。居民自己动手,像组装家具一样,把盒子组合成自己想要的胡同设施,如花池、棋牌桌、凉亭、共享单车站、儿童游乐场等等。居民真正参与到胡同的建设,既增加了主人翁感,又解决了胡同公共空间杂乱无章的问题。 让空间变魔术。胡同的杂乱差根源在于空间狭小、人口众多。年轻创客们设计了可伸缩厨房、客厅,充分利用空间。大家还建议把公共空间延伸到门廊、门洞儿。每个四合院的门洞大约有四五平米,完全可以设计成有活力的公共区,喝茶、聊天、陪孩子玩耍,皆有可能性。此外,胡同内的零碎空间也能利用,比如,可以以树为轴,旋转展开4个石凳,可坐可倚可乘凉,可挂鸟笼子;在胡同里设三面折叠屏风,内藏桌椅,可以坐下打牌休闲。 高科技来帮忙。可以因地制宜建设立体廊道。廊道下面通行机动车,廊道上面是公共休闲空间,廊道两侧空间建共享图书馆、休闲吧等等。可以将过去的街景儿、小贩的叫卖制作成交互画面,游客可以用手机扫描,以VR技术感受胡同风貌而不至于在四合院门口驻足打扰居民生活。 随着北京整治背街小巷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胡同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相信这项集政府决心、民众智慧的工程,一定会还原广大人民对北京胡同的期待。 (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评论处供稿,编辑杜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