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今年“双11”全国有13个城市投入使用共享快递盒。这种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共享快递在受到网民认可的同时,也被质疑其大范围推广的可行性,使共享经济再次回归舆论视野。作为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共享经济既受到大力追捧,也面临概念滥用、内容低俗化等诸多问题。本文聚焦共享经济,深度剖析其发展模式及现状,并为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共享经济概念的诞生 共享经济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供给方有偿让渡资源使用权给需求方,供给方从中获取回报,需求方则利用闲置资源创造价值的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2008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的Uber、Airbnb,国内滴滴打车、小猪短租等一系列实物共享平台陆续出现,共享经济逐渐由概念变成现实。 共享产业的运作模式 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中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共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主要涉及交通、餐饮、住宿、金融、物流等多个领域。 共享经济的产业链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核心基础是“闲置+价值+回报”。即供给方拥有闲置资源或碎片化时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资源使用权或提供服务获得收益;需求方使用和创造价值,并且支付使用费用,给供给方和平台带来一定回报;平台通过双向补贴和体验等方式吸引供需双方,提供信息整合、对接等服务并盈利。 共享经济平台的盈利模式 共享经济平台可根据供给方或需求方对平台依存度、获利多少等特点,分别对供需双方进行抽成,如Uber对供给方每笔业务进行提成获取,Airbnb则对需求方收取佣金;利用供需双方客户资源价值,即客户为平台带来了流量和入口,平台利用大量客户资源来变现,如投放广告等;基于大量客户资源大数据分析进行相关服务延伸,拓展业务边界,如收取押金进行金融揽存。 共享概念泛滥,经营良莠不齐 虽然共享经济发展势头正猛,产业模式日益成熟,一些项目真正实现了资源有效整合,给公众带来了便利与实惠。但滥用共享概念,企业野蛮生长等问题也让共享经济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 舆论点赞的有益尝试:闲鱼、Airbnb等平台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闲置品的利用率。需求方在其平台搜索由供给方提供的闲置资源,如汽车、数码产品、房屋等,让闲置品发挥使用价值;滴滴专车、指南猫(定制旅行顾问平台)等平台的出现,满足了供需双方的个性化需求。此类平台提供的闲置资源大多是供给方的时间和技能服务,如滴滴提供的专车接送,旅游服务平台推出的地陪定制游等;河狸家、ofo等平台的出现,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减少了交易成本。需求方从过去的“以买为主”转向“以租为主”,而交易环节去中介化,让供需双方实现直接的动态定价;共享快递盒、共享新能源汽车等共享经济项目在环保减排上有很大的潜能。此类项目多聚焦于环保材质的循环使用以及推动用户绿色出行,让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舆论质疑的炒作行为:盲目跟风,依靠“烧钱”运营。“烧钱”在共享领域的兴起源于滴滴、快的和优步之间的竞争,此后在共享单车领域则愈演愈烈。2016年至少有25家共享单车品牌汹涌入局。这些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边大量投放共享单车,一边实行免费骑行吸引用户,盲目跟风、恶性竞争之下,缺少自身造血能力,最终走向倒闭。 
滥用共享概念提升曝光度:随着共享热潮涌起,不少创业者打着共享的旗号宣传,实际上提供租赁服务,其意图主要在于蹭热点、提升品牌曝光度。比如此前在北京街头出现的共享马扎,既不上锁又无人管理,只是在普通马扎上贴个二维码,缺少支撑经营运转的经济逻辑。 内容低俗化甚至触碰法律底线:很多创业者为进入共享领域,并依靠项目获得投资从而获利,不惜突破底线,低俗媚俗以吸引关注。电商奇葩项目“共享女友”在曝光两天后,被相关部门以“低俗活动扰乱社会治安”为由叫停;“共享酒店床铺”打着法律擦边球运营,实则对共享经济的抹黑。 共享经济亟待规范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的共享经济发展,必须针对目前共享领域乱象滋生的原因予以各个击破,而这一过程需要政府、行业、平台的多方参与。 加强法制建设与政策扶持:共享是平台方、供给方、需求方之间的三方行为,法制建设首先要对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作出清晰的界定。政府部门可根据共享经济自身特点,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管制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在鼓励经济创新、给予政策扶持之余,应当对其权力作出有效的限制和监管,令其在盈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整个共享行业,也应设立层次化的监管。 划清共享边界并建立行业准入门槛:在经历井喷式发展之后,“共享”需要设立行业评审制度。在初创环节及时过滤明显的非共享项目,防止资金空烧、用户利益受损等后果。对于模棱两可的项目,可留有市场检验的空间,但需警示资本慎入,在对风险和收益进行合理评估后再确定是否放行。 建立并完善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大数据平台系统,建立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探索政府与共享企业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一方面拓宽企业获取征信数据的渠道,让线上线下个人信用评级能迅速在大数据平台体现;另一方面也让管理部门及时获取共享企业征信信息,进行规范指导。 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保险公司可以开发更多共享经济领域保险品种、扩大保障范围。比如开发新的技术手段提高二维码的安全性,利用新的技术手段监控共享物品使用者的操作情况,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为是否纳入保险理赔提供事实依据。 (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监管中心供稿,编辑杜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