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实践•从“中年油腻”的标签化群嘲看新时代网民社会心态变化

 2018-01-03 16:53   

  继“保温杯”“枸杞”等中年专属“槽点”之后,近日,一场以“中年油腻”引起的标签式群嘲再次掀起了网络狂欢。本文关注“中年油腻”话题反映的实质问题、火爆原因、背后机理,以及可能引发的负面社会效应,并提出疏解引导对策。

  事件扫描:一场大型标签化群嘲

  10月27日,作家冯唐发布《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一文,迅速得到大量转载扩散,“中年”“油腻”“猥琐”等词在社交媒体上蔓延开来,网民纷纷列举自己心中“中年油腻男”的标准。随后,《如何避免成为一个肥腻的中年妇女》及其类似的文章也陆续出炉,话题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中年人的“贴标签互怼”。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话题中来,“油腻”的标签逐渐溢出中年人范畴,“油腻的年轻人”也被吐槽,继而出现不以年龄为界限的群体划分,例如“油腻的媒体人”“油腻的产品经理”“油腻的程序员”等标签五花八门,不少网民表示“莫名躺枪”。“怼人”和“被怼”随处可见,还夹杂着自嘲,关于“油腻”的话题讨论最终变成了一场互联网集体反思。

  本质上,“油腻”话题的讨论是一种标签化群嘲,是代际话语权争夺的产物,也是中年危机这一社会话题的折射。互联网上的标签化思维已多有先例,如“熊孩子”“坏亲戚”“屌丝”“80后”“90后”等。刻板印象和标签化思维是人之常情,不可避免,但过度就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需审慎引导。

  舆情解析:吐槽+反思

  从词云图来看,“中年、年轻、鄙视”是被提及频次较多的词,其次是手串、保温杯等,可以看出,“油腻”话题的核心是年龄歧视,中年人是这场群嘲中主要被“吊打”的对象。

  群嘲中约三分之二的议题集中在中年如何“油腻”和“去油腻”,及为何被频繁吐槽上,说明“中年”是本次讨论的一个关键词。此外,标签化群嘲中夹杂着理性反思,说明部分网民已具有较高的批判性思维和媒体素养。

  超三分之一的网民认为标签化思维不可取,但也有27%的网民对“中年油腻”话题持肯定态度,说明这场针对中年的吐槽有其现实基础,应当引起中年群体的反思。22%的网民透过表象,关注到议题背后的中年危机问题,说明新时代中年群体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值得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注意,并给予妥善疏解和引导。

  追根溯源:内外因助“油腻”话题走红

  “油腻”话题走红的背后,既有自媒体炒作作为外因推波助澜,也有话题自身的社会心态基础作为内因发挥作用。

  外因1:自媒体借势发挥 提高话题热度

  在自媒体的花式呼应下,“油腻”很快变成一个网民绕不开的字眼,打开微博微信就能看到相关文章。网民@艾莉森说:“部分营销号借题炒作,如微信公号‘保险八卦女’发文《保险是检验中年油腻男(女)的最好标准》、‘智联招聘’发文《那些油腻的中年男人,不过是未来的你》等,导致话题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掀起了一定的网络热度,且快速渗透到大家的日常视野中。”

  外因2:网络大V积极参与 带动网民热情

  @老徐时评V、@传媒老王V等“大V”纷纷发微博参与话题讨论,博文很快获得大量网民评论,不少人将博主提出的标准作为参考来审视自身是否“油腻”。网民@爱豆也爱己说:“多数网络大V本身就是中年人,且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他们或自嘲或调侃他人,激起普通网民的参与欲望和参与热情,也提高了话题的热度。”

  外因3:戏谑化表达将“油腻”推向高潮

  戏谑化表达因其有趣、接地气等特征,更有利于话题在网络上传播。网民@留几手说:“戏谑的娱乐的表达让一场关于中年危机的话题逐渐由中年群体向外扩散,不少80后、90后也参与进来,演变成一场网络狂欢,激发了网民的代入感。网民一边抱怨‘躺枪’,一边参与讨论,人一多,就出现了更多子话题,更热闹。”

  内因1:“中年油腻”是话语权争夺的产物

  互联网时代使得代际冲突产生了新的变化。虎嗅网网民“李拓”认为:“爱好尝试、独立自主、网络化生存、超前消费,年轻人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完美契合商业化社会的模式,因此,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一代又一代的‘年龄概念’成为创业者热捧的对象。”@肖锋V说:“‘油腻’话题变成年轻人与中年人的吐槽与反吐槽,背后其实是世代战争,是不同年龄段对社会话语权的争夺、对舆论空间的争夺。年轻人嫌弃中年人阻碍他们自由舒展,中年人则怪年轻人无法无天。”

  内因2:“油腻”是中年群体的焦虑表现

  中年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高压力状态,中年危机是每代人的共同问题。网民“格致余论”说:“30岁之后的十年,一般是男性结婚生子,并成为中国社会传统意义上‘顶梁柱’的人生时期,却也是他们被社会急速边缘化的时期。中年男性的思维逐渐开始落后于潮流,生活也偏离社会中心,而生活责任越来越大,焦虑在所难免。”网民“红豆酱”认为:“‘中年油腻’看上去是个娱乐话题,但它背后是‘中年危机’这个社会话题。”@湛若秋水V说:“这一波‘腻’反映的其实是这代中年人的不甘,不甘在有些方面落后于年轻人,不甘落后于时代潮流,应该说也是好事。”

  内因3:“油腻”反映了社会关于“美”的集体共识缺位

  不管是“油腻中年”还是“油腻程序员”,说的都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气质修养,不美,令人不舒服,这场集体吐槽说明社会缺乏关于何为“美”的共识。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朱昌俊认为:“当我们在谈论‘油腻’时,有意无意地暴露了这样一种现实:我们的社会对于一个得体的‘人’的定义或要求,其实是缺乏共识的。”

  微信公众号“今日话题”认为:“改革开放快40年了,中国人面临着生活方式的突围,什么才是美好的、值得拥有的生活?事实上我们很难举出一种不俗的生活方式,我们还处在不确定之中。”评论员邹金灿说:“这波‘油腻’其实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关键在于我们要搞清楚如何表达欲望,满足欲望的行为边界在哪里,找到公认的好的方式。”

  防微杜渐:“油腻”网络狂欢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油腻”话题的火爆有其社会心态基础,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必然出现的现象,但由其引发的负面效应也应警惕。红网舆情分析师刘国浩认为:“通过话题激发出了中年男人的自省和反思,或许是这个话题真正的意义所在。但这种席卷互联网的标签化网络狂欢稍不注意就会超出合理边界,演变成一种群体歧视与对抗。”

  过度标签化强化网民偏见

  “油腻”话题给社会多个群体贴上标签,并在口水战中走向绝对与极端。中青在线评论认为:“90后早早地被贴上了‘垮掉的一代’的标签。在这场‘油腻中年男’的讨论中,90后们抢占舆论空间,以‘油腻男’‘肥腻女’为掩护,横扫了那些给当年的自己贴标签的60后、70后。这背后是群体被标签化后形成的偏见意识,甚至是带有对抗色彩的偏见。”

  微信公众号“清博舆情”认为:“这个话题不止有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偏见,那些所谓的避免油腻的要求浮于表面且透露着高人一等的态度,是典型的对男性的歧视。这种以男女划界的议题进一步强化了性别对立的意识。”

  互怼式对话妨害宽容开放的网络文化

  在“油腻”话题中,中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均有对话,但对话的方式是吐槽与反吐槽,这种互怼的对话既起不到沟通的效果,反而增加了网络空间的戾气。微信公众号“飞碟说”认为:“一群人与另一群人的互怼,从反对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指指点点到最后落脚在评点对方的外貌和生活方式上,这样的喊话非但没有在沟通中厘清正确的价值观,反而形成了对己对人的双重标准,这不是互联网良性发展应该提倡的东西。”

  网民@康国平说:“‘油腻’话题迅速发酵,互怼成风,这都离不开一个滋养话题的肥腻空间。我们的网络空间本身不清爽,才会助长油腻腻的话题蔓延。清爽的网络应是宽容、理性、开放、温和的,怼一怼可以,但要适时刹车。”

  代际互怼不利于社会传承

  “油腻”话题的焦点在代际之间,中年与青年互相嫌弃如果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见,社会传承就会出问题。网民“和平郡主”说:“‘年轻崇拜’是全世界人都会犯的毛病,但当它和‘标签化吐槽’叠加后,威力倍增,很快变成对某个人群的年龄歧视。这是值得警惕的,社会的发展需要各个年龄群体协作推动。”

  “中国之声”评论认为:“这一代中年人赶上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三十年,他们是中国飞速发展的经历者、见证者和实验者,很多新的东西正是这一代中年人创造的,如今,他们面临着年轻人的挑战、事业上的中年危机,他们也在适应和追赶社会的变化。年轻人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中年人的指导和经验,需要不同人生经历、思维方式、技术技艺的传承。”

  “解腻”之策:避免标签化群嘲需共同营造清爽大环境

  这一阵“油腻”的喧嚣总要过去,但标签化思维和代际冲突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油腻”的土壤就仍然存在。“解腻”需要政府、媒体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弱化代际冲突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代际冲突将进一步加剧。口水战的背后是代际之间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弗格森认为:“代际冲突并不像表面看起来仅仅是观念上的,更存在于实实在在的利益冲突之中。福利制度的不健全、人类寿命的延长,为国家财政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这些负担又转嫁给了年轻一代。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每个国家的政府都有责任和义务来调解这项矛盾。”

  网民@橙子的大世界观说:“政府作为第三方,应该当好代际冲突的调停人和缓冲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有利于缓解代际资源矛盾的政策或公共服务,弱化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让不同世代的人可以更加轻松地交往;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做好教育沟通工作,让老一辈的贡献被看得见,让年轻一代的活力被看得见,积极引导不同年龄段人群互相理解、欣赏和包容。”

  媒体:善用标签化概念 正向引导网民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及自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并没有消失,反而更易被网民感知和发挥。媒体如何评价一件事情,往往具有示范效应。《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标签能够辅助认知,但并不是凡事都应该进行标签化认知、标签化思考。相比一般网民,更应该警惕媒体的标签化思维,它很可能会引导网民的标签化思维走向非理性、情绪化,从而恶化了舆论生态。”

  网民“Only怡欢”说:“互联网时代的很多自媒体,尤其是营销号为了吸引人气,总在第一时间蹭热点,其表达往往标签化、情绪化,这类文章的病毒式扩散是对标签的一种强化,也是对网民的一种误导。”人民网评论认为:“媒体在网民标签化思维的养成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体应做去‘标签化’努力,报道不能造成官员都是腐败的,城管都是暴力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印象,而应该实事求是地袒呈某些被标签化的群体的真实故事,弥合社会裂痕,做有人性温度、有理性分析、有生动故事的沟通工作。”

  网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网民是良性网络空间的缔造者和享用者,只有网民心态清爽,网络空间才会清朗。

  中年人要健康生活,保持学习,节制有为。网民“于航”说:“这波吐槽不是全无意义,中年人是应该反思自身,节制欲望,努力跟上这飞速变化的时代,这才是远离‘油腻’,活出‘清爽’的正确姿势。”微信公众号“南方传媒书院”说:“我们哪是在害怕油腻,我们是在害怕平庸。中年人别自我放弃,理想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名词,我们也要奋发一把,砥砺一把!”

  网民“梦之蓝社区”认为:“这次的网络讨论看似聚焦‘油腻’,实则呼唤素质。”紫云书院(咨询机构)陈钢认为:“中年人想要清爽、有清气, 要做到有识、有为、节制三点。认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就是有为。不因人到中年就可以吃老本、不上进, 就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这就是有识。饮食规律,管好自己的身体, 不放任体重,注意言行,这就是节制。”

  年轻人要开放包容,接受多元,谦虚行事。@东波十三面表示:“一个人中年时的兴趣和品位是童年、青年时期的经历和当前的经济状况共同塑造的,理解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需要开放包容的态度。这波互怼应该引起年轻人的自省,面对互联网上的套路化炒作,不应该被段子手牵着鼻子走,而应拿出大方的气度和理性的态度来表达意见。”

  以贴标签的方式选边站队,以概念化宣泄代替对时代语境、复杂人性的探讨,这样的讨论必然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微信公众号“洪荒之声”认为:“年轻人应从这场热闹中梳理出更多立身自处和与其他群体和谐共处的朴实道理,不能把‘嫌弃’变成一种‘抛弃’,要懂得接受多元和谦虚行事,学会理性思考问题,用有效沟通而不是喧嚣和对抗来进行代际对话。”

(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监管中心供稿,编辑郝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