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研究•私密社交网络的革命性影响及其治理挑战

 2018-01-24 16:27   李卫东  杨雪兰  徐晓林

  当前,人们关注较多的主要是一些传统的社交网络应用:如以脸书、人人网为代表的实名社交网络模式,以推特、微博为代表的“个人空间+社交网络”模式,以贴吧等论坛为代表的“论坛+社交网络”模式。这些社交网络通常需要个人以“真实姓名”的方式登录(也允许匿名),并公开发布本人照片、兴趣爱好等,以取得他人的信任和了解,旨在建立“深度的社交关系”。但是个体之间的网络连接不是最终目的,为线下建立联系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才是实名社交网络应用的真正价值所在。 随着社交应用的发展和竞争的白热化,新型社交应用模式不断涌现。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新型社交应用模式主要包括阅后即焚社交网络模式、熟人间的实名社交网络模式、熟人间的匿名社交网络模式、陌生人社交网络模式等。另外还有综合了上述多种应用模式的新型社交应用,如微信、易信、WhatsApp和Line等,其本质是“即时通信模式+熟人社交网络模式+陌生人社交网络模式”。这些新型社交应用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各不相同,但与传统社交应用模式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私密化”,可将其统称为“私密社交网络”。本文将重点讨论私密社交网络将产生哪些革命性的影响,以及如何治理私密社交网络。

  私密社交网络概述

  一般来说,社交网络(SNS)有3层含义: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络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社交网络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人们常使用“社交网络(SNS)”来指代SNS的3层含义,即服务、软件和网站。本文中的私密社交网络单指私密型社交网络服务,即私密社交网络是指能帮助人们建立“朋友圈”的私密性社交网络服务。

  阅后即焚社交网络模式

  阅后即焚社交网络应用模式是一种“分享+定时自毁”的社交网络应用模式,其允许用户与好友分享自己更为隐私的内容而不用担心被传播出去。其基本服务功能为图片、视频内容的分享服务和 “阅后即焚”服务:用户不仅可以拍摄照片和视频,在线与好友分享,同时有权设定好友查看的时间,范围在1~10秒之间。时间一过内容会自动销毁,保证隐私不会泄露。阅后即焚社交网络模式的本质特征是:分享的内容会被及时销毁。如阅后即焚应用Snapchat旨在创造一个数字空间,让里面的所有信息都像现实世界的对话那样稍纵即逝、阅后即焚;能够为用户间的沟通提供便利,但却不会感到压力。Snapchat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一种对话方式,一种分享体验的方式而不是成为横亘在用户之间的一块空间。

  熟人间的实名社交网络模式

  熟人间的实名社交网络模式是一种在亲密的好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社交网络应用模式。这种模式能让用户限制好友数量,能让用户拒绝一些不那么亲密的人,能让人们在“亲友圈”中分享自己非常私密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用户的隐私范畴。其本质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社交活动发生在亲密的好友间;二是分享的内容具有私密性,不宜公开。目前流行的熟人社交网络应用主要有美国的path和everyme,中国的美刻等。美国的Path应用致力于打造私密的只属于私密好友的社交网络平台。美刻倡导“与最好的朋友,分享你的美好时刻”,旨在为用户与密友、家人建立一个小型社交网络,分享更为亲密的内容,主要功能有:将每个生活点滴完美记录下来,与最知心的朋友交流沟通;创建包括照片、文字、签到、看电影、看电视、看书、吃饭、购物等各种私人生活“副账号”概念,让用户在维护密友圈的同时,也可以拓展与普通朋友的关系。

  熟人间的匿名社交网络模式

  熟人间的匿名社交网络模式,也可称其为“基于通讯录的匿名社交网络模式”。该模式的服务功能主要是以匿名的方式向朋友圈爆料自己的个人私密信息。其代表性的应用产品是秘密(Secret),其能提供“一个匿名的私密倾诉社区,不能和家人朋友说的秘密,不能在微博上说的秘密,都可以在这里倾诉;还能在这里获得他人的帮助,真正释放埋藏内心的压抑”。熟人间的匿名社交网络的社交活动也发生在熟人之间,分享的内容也是私密信息,其不同特征在于用户之间具有不可见性,大家都不知道内容的发布者是谁。

  陌生人社交网络模式

  陌生人社交模式是一种帮助陌生人建立私密型联系的社交网络应用模式。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社交活动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能不断扩展用户的社交圈。陌生人社交模式的用户之间可能是透明的,也可能是不可见的。据此,陌生人社交模式也可划分陌生人实名社交模式和陌生人匿名社交模式。更常见的情况是,在同一款应用中,用户可自行选择匿名还是实名。在国外,该模式的代表性应用主要有Twine Canvas、HowAboutWe、Grouper等;在中国,该模式的代表性应用产品主要有陌陌、微聚、比邻和遇见等。比邻是一款基于语音的社交应用,按一下按钮,用户便可随机找到一个天涯海角的陌生人来语音聊天。遇见的目标则是将陌生人变成“半熟人”。其主要功能包括:随时随地结识远方朋友(地点漫游);朋友的朋友就是你的朋友,你的TA其实离你不远(六度人脉);用新奇有趣的问题拉近用户距离(真心话大冒险)等。

  私密社交网络对人类传播的革命性影响分析

  私密社交网络由于其自身特点,发展速度快,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如,2017年4月24日,腾讯企鹅智酷公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2017年8月22日,陌陌发布第二季度财务报告,财报中提到,截至2017年6月底,陌陌的月度活跃用户数量为9130万人。私密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将对现有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政治传播产生深刻影响,私密社交网络将革新现有的人类信息传播体系。

  私密社交网络能形成私密、安全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模式

  一是私密社交网络能实现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私密性。私密性是人类进行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活动一直追求的基本属性。私密社交网络应用就是旨在满足人类交流的这一基本需求。在私密社交网络中,用户发布的信息只会在其设定的“朋友圈”中传播,形成一种“私密传播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外界较难获知“谁传播了什么内容”。当然,这种私密性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表面上来看,这种传播模式能有效控制传播范围。但每个人“朋友圈”中的好友账户一般都同时隶属于同事“朋友圈”、同学“朋友圈”、各类兴趣“朋友圈”。这样,一个用户虽然不认识“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但其在“朋友圈”发布的信息,也能很快传播给“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每个人在私密社交网络中至少有“三度影响力”,“朋友圈”中发布的信息都会在私密社交网络中产生涟漪效应:影响“朋友”(一度),影响“朋友的朋友”(二度),影响“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三度)。但有些极具“爆炸性”的消息也可能通过无限度的级联传播过程,最终传遍整个社交网络。

  二是私密社交网络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安全性。较难敞开心扉、吐露真言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最大障碍。因此,安全性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基本需求。人们在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中最担心的莫过于自己的“真言”被泄露出去。在传统的透明社交网络中,每个人都无隐私可言,用户的一言一行是完全透明、公开的。人们普遍担心: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采集了哪些个人档案数据、如何使用、用户上传的图片和视频数据保存多久。这使得透明社交网络中的一些人都有“人格分裂症”,其在社交网络中呈现的自我与真实的自己判若两人。私密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安全性。如阅后即焚社交网络模式就是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此类应用向用户承诺其上传的图片和视频被阅读后即将被删除,不再保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确保用户的隐私数据不被泄露出去,确保好友之间的相互交流的安全性。

  私密社交网络逐步成为主流的组织内部传播平台

  组织中的信息共享能使组织成员在解决问题时获得尽可能全面的信息,促使决策科学化。但在很多组织中信息不透明现象普遍,组织成员只能借助组织结构中的正式渠道获得有限的信息。但社交网络能打破组织层级的限制,让组织成员建立广泛的交流渠道,逐步成为主流的组织内部传播平台。如不少企业组织和政府组织都借助微信的“群聊”功能建立了组织内部的交流平台。组织建立的这个“群聊”平台既是组织的正式传播渠道,也是非正式的传播渠道。组织可通过“群”发布正式的通知、文件和公告,提供组织信息的到达率;组织成员也可在这个“群”中相互“调侃”,促进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私密社交网络会对大众传播和政治传播产生深刻影响

  私密社交网络看似与大众传播和政治传播无关,但大众传播和政治传播的一些内容能否在私密社交网络上“被疯传”,已经成为研判公共舆论焦点和舆情走势的重要考量。一些大众媒体机构和政府机构也正在积极运营“公众账户”等平台,试图与私密社交网络建立连接,让私密社交网络账户便捷地转发其发布的信息,从而让私密社交网络成为大众传播网络和政治传播网络的“末梢神经网络”。因此,私密社交网络不仅传播个人的生活隐私信息,也会传播大量民众感观政府官员、社会公平和司法公正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私密社交网络也是公共舆论的“放大镜”“回音壁”和“晴雨表”。私密社交网络能形成多元的政治矛盾、冲突的宣泄模式和扩散机制,是传统政治传播渠道的有益补充,能有效提高政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能让政治传播系统更加透明、开放。

  私密社交网络的治理挑战

  自身“隐蔽性”会带来治理盲区

  私密社交网络到底是“私人领地”还是“公共空间”存在较大的争议,私密社交网络要不要治理也就成为争论的焦点。多数人理所当然地认为私密社交网络属于“私人领地”,用户在私密社交网络中说什么、传什么,由于没有公开,没产生什么社会影响,公共权力无权介入。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智能手机和各种传感器技术能让人们与社交网络服务中的其他用户分享位置、活动、情绪和物理环境四类语境信息,其不再是简单的广交朋友的社会空间,而正朝着一个新型的信息网络演变。因此,私密社交网络具有“私人领地”和“公共空间”的双重属性。

  首先,私密社交网络中容易形成“群体性心因性疾病”效应。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对亲密朋友的信任程度最高,也最容易受到亲密朋友的影响。人们对私密社交网络中传播的信息一般都会选择相信;特别是,人们出于对朋友的关心,会积极转发一些事关朋友切身利益的信息,以便让更多的朋友获悉该信息。在私密社交网络中存在“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现象:“朋友圈”中某个人的情绪,不仅会传播给“朋友圈”中的朋友,也会传播给朋友的朋友,会蔓延到其他“朋友圈”,甚至会传遍整个私密社交网络。如“三种蔬菜可退烧,不用去医院”“千万别用亲人照片做手机屏保,后果不堪设想”等类似消息常常会火爆私密社交网络。

  其次,私密社交网络中不良信息产生的负面影响较难评测。对于传统的透明社交网络模式中,一切都是公开的、透明的。谁发了什么信息,哪些人看了,发表了什么评论,一切尽在掌握中。政府和学界都可用较为成熟的工具和手段对透明社交网络进行监测和分析。但在私密社交网络中,外界就较难获知其中发生了什么,更难获知一些信息在私密社交网络中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表面上看,私密社交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传播范围有限,看似能避免不良信息的 “持续发酵”和“广泛传播”,特别是阅后即焚社交网络中,传播内容在较短时间范围内会自动销毁,但其对受众心理的影响较难根除。更严重的是,不良信息到底对那些人产生了什么影响,他们接收信息后有哪些危险的思想和行动倾向都无从查证和分析。这将对私密社交网络的治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最后,私密社交网络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隐私泄露问题。阅后即焚和私密性等承诺会诱惑用户无顾虑地上传和分享更私密的照片和视频,但私密社交网络能否确保“阅后即焚”和私密保障机制真正有效,还存在较大的疑问。

  不良信息泛滥会威胁国家安全

  私密社交网络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一是私密社交网络的私密性和隐蔽性为色情文化的传播提供便利渠道。由于阅后即焚社交应用的自身特点,使得用户会在该应用上发送很多私密性的照片,如Snapchat应用就逐渐陷入情色内容的困扰,被贴上了“性息应用”(sexting app)的标签。二是私密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安全。私密社交网络看似能拉近亲戚或朋友的之间的距离,但随着私密社交网络的流行,这样的场景也所处可见:难得一聚的朋友在餐桌前埋着头看手机;难得坐在一起看电视的一家人在电视机前各自玩着社交网络。三是私密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价值观安全。私密社交网络中常常疯传一些颠覆传统价值观的信息,也给一些极端思想和自由思潮提供了传播空间。据美国洛杉矶的“儿童数字媒体中心”一项民调显示,四分之一的儿童(9到12岁)访问社交网站,而访问行为对于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些儿童更加看重个人知名度和被人关注;该机构发现,社交网络对于儿童的价值观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私密社交网络将改变现有的政治传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私密社交网络能让公民在“朋友圈”中分享政治见解,能让公民更便捷地参与政治投票、政治表达、政治接触等活动,有利于公民更深入地进行政治参与活动。但私密社交网络也能形成多元的政治矛盾、冲突的宣泄模式和扩散机制:政府官员腐败的丑闻,公众的抱怨、谩骂和指责等负面信息容易迅速扩散和放大,流言和谣言等虚假信息会“爆炸式”传播。由于私密性,公民在私密社交网络中表达政治观点常常“无所顾忌”;为了引起“朋友们”的关注,也常常会“语出惊人”。这些看似调侃和闲聊式的表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朋友圈”的政治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威胁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

  私密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社会安全。私密社交网络对社会安全的威胁源主要包括“虚假恐怖信息”和“诈骗信息”。一是“虚假恐怖信息”。当前,私密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各类“虚假恐怖信息”滋生和传播的温床,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层出不穷的“虚假恐怖信息”在私密社交网络中疯传已经成为常态。虽然,谣言的消除主要靠政府及时准确地公开权威信息,但私密社交网络中的“虚假恐怖信息”等内容对社会安全的威胁不容忽视,这些“虚假恐怖信息”往往伪装成“重磅消息”或“内幕消息”,引诱人们阅读和转发。如2015年8月的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中,“现场死伤无数,最少有1000多人,几个中队的消防员都死了”“天津、北京空气受到污染,快去买防毒面罩”等谣言在私密社交网络中快速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恐慌,增加了灾情后的社会不稳定情绪。二是诈骗信息。微信等私密社交网络的诈骗手段五花八门,有盗号诈骗、二维码诈骗、海外代购诈骗、中奖诈骗、交友诈骗、“点赞”诈骗、假公众账号诈骗和招嫖信息诈骗。

  结语

  私密社交网络会带来治理盲区,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国家安全,但其在更大程度上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形成私密、安全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模式;更好地促进组织内部成员的交流与互动;为大众传播和政治传播提供“末梢神经网络”,有效提高大众传播和政治传播的效果,搭建政府与公民的对话平台,促进政治运行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私密社交网络的负面影响,科学建构私密社交网络的治理体系,积极促进私密社交网络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编辑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