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研究•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公民编辑”

金兼斌 李晨晖   2018-06-20 11:06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各种社会化媒体成为用户在网上花费时间最多的网络应用,直接催生了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的繁荣。一方面,从媒体平台到社交平台上,专业媒体机构生产的内容不再一家独大,而是呈现出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和用户生产内容既相互竞逐又互为补充的局面;另一方面,自媒体以及各种知识社区打破了内容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的界限,各种带有媒介属性的社交平台由此也积累了大量具有内容生产能力的用户,即所谓的“产消者”(prosumer)群体的兴起,改变了我们所处时代各种内容文本生产的基本格局和景观。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而言,公民作为内容生产者和编辑者的兴起,对于社会文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媒介参与意识的提升和“公民编辑”的出现

公民媒介素养包含多个维度,包括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等。其中,媒介参与是媒介素养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最值得关注的维度。

在大众媒体时期,社会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编辑,主要由各类专业人士包括编辑专业人员来承担。由于媒介资源稀缺,信息的传播者通常处于较为稳定的主导和垄断地位,专业编辑与普通受众之间具有资源和文化的距离感。

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随着各种自媒体的发展,特别是各种专业媒体平台对用户生产内容的利用、整合和收编,编辑工作不再仅仅是新闻传媒领域的专业化人士才能涉及的工作;非职业化的公众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编辑工作中,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也渐渐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博客出现的时候,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便进入学界和业界的视野中,与之相关的公民记者概念也随之出现。所谓公民记者,是指“在公民新闻的视域下,某些普通公民出于某种兴趣、动机或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自发地、独立地对相关社会事件或人物进行报道和传播”的非职业化的个体传播者。

“公民编辑”的概念与公民记者的概念一脉相承。本文的“公民编辑”,指的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依托数字媒体平台,自发、协作式地对社会精神产品进行选择和加工,是一种公民自觉意识意义上的自组织编辑行为。从侧重而言,公民记者更侧重于创作和内容生产,而“公民编辑”侧重的是对信息(包括原创和非原创)的编撰或基于网络既有内容再编创的传播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看,“公民编辑”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化媒体时代民众媒介使用行为的题中之义。社会化媒体时代是一个全面参与社会编辑的时代,而“公民编辑”的概念也凸显了普通民众和用户通过媒介参与进行社会参与的社会活动。职业化编辑工作者与具备较强媒介参与能力的“公民编辑”共同承担了社会化媒体时代社会精神产品的规划、整理和编纂之职责。

“公民编辑”的三种典型形态

自我把关的自媒体编辑

自媒体领域的编辑是最贴合传统新闻编辑职业属性的一类“公民编辑”。从自媒体前期的内容和风格、读者定位,到媒介内容的具体策划、生产和把关,无不体现自媒体编辑人员的编辑素养。典型的如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微博),或者以个人身份认证并且参与运营和维护的微信公众号,以及诸如“今日头条”的头条号等。

自媒体平台或账号的编辑工作,大多由自媒体负责人自己承担,即大多属于个人媒体;部分进入创业和商业化运作的自媒体,则往往会由有一定分工协作的团队打理。自媒体的内容生产,根据定位来分类,有完全原创的,基于对网上已有内容和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和再创作的,以及介于两者之间两类内容兼而有之的。无论是哪一类自媒体,都需要进行选题的设计和规划、内容的生产或选编加工,以及内容的运营等工作,工作内容涉及传统媒体中采写、编辑、出版、发行、营销等多个环节的工作。一个运营良好的自媒体必然要求自媒体编辑有较高的编辑素养。

从自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自媒体编辑的编辑素养参差不齐。庞杂的自媒体用户中,发布不合媒介伦理规范的内容现象屡见不鲜:对信源不明的信息不经核实肆意转载传播,为吸引流量而拟定与文章内容严重不符的标题,不顾版权随意整合删改已有素材等。

自媒体负责人和编辑有时以个人化媒体自我定位,误认为既然是个人化媒体,便不需要顾及太多的社会规范,从而忽略了自媒体仍然担负着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即使是个人化媒体,一旦其内容能够通过订阅等方式为其他社会公众所访问和接触到,便具有了一定的公共属性,其私人空间就同时具有了公共空间属性。因此,即使是影响力并不广泛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遵守互联网社区秩序和规范也是对每个社交媒体用户的基本要求。

而不少经过一定时间精耕细作的自媒体人,成为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对于其订户和读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能够成为某类社会和文化消费热点的议程设置者。无疑,这类自媒体编辑需要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反过来,国家、社会和平台如何更好地对自媒体运营者加强管理和引导,也是当今社会化媒体时代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协同创作的知识社区编辑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体现互联网分享和协作精神的各种知识社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互联网知识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像一个实时更新的动态百科全书,它是一个由普通用户生产内容,使各类知识信息得以聚合的载体,如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互联网百科全书和以“知乎”为代表的知识问答社区。

互联网知识社区没有严格的准入机制,也没有规范化的编辑流程,内容编辑平台是开放的、动态的,这些特征对普通参与者的编辑行为提出了一定要求。现有规范多为对编辑内容的技术性要求,但道德自律对非职业化的编辑同样重要。

互联网知识社区的开放编辑虽然准入的技术门槛不高,但是对参与者编辑能力以及协同创作意识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协同式编辑(collaborative editing)机制要求参与编辑的用户通过协同方式来进行知识和内容的甄别和整合,使得多元化的知识能够在传播过程中从无序向有序、从零碎向整合演变发展。知识社区的维系,离不开一群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分享精神乃至利他行为的人的共同努力。这种用户生产内容一方面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知识生产力,另一方面,向社会贡献其认知盈余的分享者和知识社区的编辑们,其行为本身也是对自身更高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追求方式。

延伸编辑能力的云端知识管理

传统的编辑能力强调的更多是媒介产品生产过程中应具备的传播素质,而在新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一素养对普通公众而言,有着更具延展性的内涵。知识管理“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和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在人人可以拥有电脑、手机以及云端存储空间的时代,知识管理将越来越成为网络时代普通民众的一种基本技能要求,成为其作为普通民众编辑素养的重要维度。

我们早已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人们意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力量,因此总是孜孜以求地通过搜索、收藏、下载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文献和数据资料。但另一方面,对于每一个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的个体,信息过载也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困惑和挑战。无论是本地环境还是远程云端,不少用户都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下积累和存储了大量的资料文献。这些资料和文献除非有一种方便合理的利用途径,否则用户将很难对其日益增长的本地和云端知识加以挖掘和利用。在这样的情景下,一个普通的用户如果没有基本的知识管理技能,将无法充分利用这个知识和文献极大丰富的时代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所能带来的便利和福利。

一般而言,每个人在不同渠道和平台获取的知识会涉及多个领域的多个主题,它们共同组成了个人的知识地图。如果不加以编辑整理,知识的可调动性和深度创造都会大打折扣。本地计算机是个体知识从大脑存储系统向外扩展的第一步延伸。通过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下载并存储于个人计算机,对其进行编辑、分类和整合。本地计算机所存储的知识体系化过程依赖个人编辑能力的提升,比如学习使用树形结构的分类管理以及科学化索引等。

云储存平台可以看作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二步延伸。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隐性知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能够外化成及时灵感,实现便捷化记录和编辑。在云储存知识管理平台上,显性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内化成某一领域的知识地图,便于知识体系的架构。诸如印象笔记(Evernote)的在线云储存型笔记软件,通过云技术提供存储功能的网盘服务等,都支持多平台数据的同步与迁移,将不同格式的文件收藏存储在同一账号下,便于个人知识的高效管理。

“云服务”下的知识管理的另一突出特点便是知识的共享。共享理念和使用习惯的培养离不开个人的编辑能力。云储存具有跨平台和终端、便于迁移的特点,在线协作式的知识汇总与编辑,基于个人账号和个人云空间的资料分享,都使得知识共享变得更加便捷、低成本。

个体知识的编辑和分享有利于知识的扩散,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使得协作模式下的知识创新成为可能。建立起个人既有知识体系与云端知识存储之间的联系,要求对不同来源、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和不同结构的多元知识进行分类和集成。云服务具备强大的存储空间和高运算能力,便于多形态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最终实现知识充分合理的应用。

云环境下的知识管理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个人云空间的隐私管理和智能化开发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技术也给个人编辑素养和编辑能力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媒介素养概念中的编辑素养维度

“公民编辑”所体现的公众对媒介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在个人化行为的背后,却具有重要的社会参与和文化建构之意义。传统的新闻工作者更推崇专业媒体信息资讯的权威性和垄断性,这使得传统媒体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报道容易受其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等内在框架的作用而表现出某种刻板印象或成见。而耕耘于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公民编辑”由于其天生的“产消合一”特点,天然地更接近于普通民众的关注和视角,因此恰好能够与专业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形成某种互补。

此外,由于媒介环境不断变化和作为普通民众进行媒介参与的方式不断丰富,公民媒介素养的内涵也随之不断扩展。通常,媒介素养与创造力、公民权利和批判性思维等等相关,但毋庸置疑的是媒介素养所涉及的维度也在不断扩充中。我们认为“公民编辑”的兴起,使得媒介素养内涵中,编辑素养将成为重要的维度。这与社会化媒体时代,普通民众通过各种“编辑”行为参与到各种社会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这一现象是直接相关的。

在传统媒体生态环境下,编辑素养指的是政治、法律、文化、信息处理和整合、市场意识等多方面的职业素养。民众的编辑素养既有与专业媒体机构的编辑素养一脉相承的地方,又有与数字媒体相契合的新规范和逻辑。简单而言,“公民编辑”素养,除了传统编辑素养对职业道德和规范的要求之外,还特别强调对数字媒体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要求非职业化的编辑人员能够理解和遵循互联网传播的秩序和规律,有更好的同理心,善于从受众的内容消费习惯和偏好角度出发来规划和设计内容,充满创造力地参与内容的生成和传播。

相比于职业编辑,“公民编辑”素养强调媒介的可接近性,重视受众的互动和参与;更加追求内容的可读性,善用多元化形式和个性化表达;同时也更加看重编辑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作为“公民编辑”,有时其所生产和编辑的内容,从专业角度而言,并不一定非常规范,甚至显得业余或另类,但是只要其受众接受,能够有效地达到传播效果,很多时候是法无定法,不仅可以接受,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演变发展为一种新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引领时尚,甚至最后被正统编辑规范所吸收和认可。

另外,针对前述三种不同的“公民编辑”形态,其所对应的编辑素养要求也各不相同。对于自媒体编辑,其工作所涉及的技能要求范围最广,从选题到内容营销无所不包;作为知识社区的编辑,其最重要的素养体现在不同专业领域相关内容的甄别和加工整理能力上,同时需要熟悉社区编辑规范;而作为个人文献和知识管理的编辑,则更多地体现为对各种知识管理软件和手段的实际使用和利用能力,以更好地服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由于社会化媒体时代个人活动已经天然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公民编辑”素养的提升,也为整个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优化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数字媒介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专业媒体从业者在社会内容生产方面一家独大的局面,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渐次兴起,用户生产内容(UGC)与专业生产内容(PGC)两种模式并存。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局面将长期存在。

“公民编辑”作为一种社会化协作方式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将极大提高和丰富社会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力。在移动互联的社会化媒体时代,一如社会对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需求,社会大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和消费能力也变得空前强劲,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对信息和内容产品的多层次差异化需求,必然需要通过社会多种方式的内容生产机制进行协作才能满足。大量的内容生产需要大量的编辑工作,而这种编辑工作必然要通过更具普遍意义的社会分工和协作才能完全实现。从这个意义而言,“公民编辑”的兴起正好顺应这一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大势。普通民众编辑素养的提升,由此将成为社会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产也极大丰富的机制上的保证。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郝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