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研究•关于对新闻信息推送中算法推荐技术的思考

宁洁   2018-06-20 12:52   

2018年4月10日下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消息称,今日头条旗下“内涵段子”应用程序及公众号因存在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突出问题被广电总局永久关停。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就此事致歉表示,技术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一时间,资讯平台风靡已久的算法推荐技术被推上舆论风口。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演进,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资讯服务平台凭借算法推荐技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发展开来。但随着发展向纵深化延伸,此类平台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多次受到政府管理部门的约谈和处罚。“算法推荐”技术也因此开始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平衡算法和内容导向之间的关系成为焦点。

揭开算法推荐的面纱

所谓算法推荐,实为技术领域的词汇,随着今日头条等新闻客户端的盛行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被大家所熟知。新闻算法推荐是网络媒体时代新型的网络编辑技术,其基于所收集的信息,通过机器算法计算,进而选择性地向用户定向推送消息。一般根据用户的性别、年龄、浏览记录等信息来给用户推荐特定的信息内容。例如,如果用户喜欢看财经内容,那么今日头条等平台就会陆续为用户呈现金融、投资等相关内容;如果用户喜欢娱乐新闻,那么其使用的客户端便会陆续呈现明星、娱乐视频等内容。简而言之,“投其所好,送其所要”。

实际上,纵观新闻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人工与技术在传媒领域的演化与博弈。新闻1.0的阶段,编辑是最核心的要素,所生产内容的质量成为影响受众阅读的关键。到新闻2.0的阶段,编辑的重要性逐渐被技术创新所取代,流量为王、技术为王等观念占据上风。最为典型的便是今日头条,其凭借算法推荐技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俘获”众多粉丝,成为传媒领域的一匹黑马。据今日头条路演时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7月,今日头条的日活跃用户已达1.2亿,并且仍保持着平稳快速增长趋势。各新闻资讯客户端也纷纷尝试引入算法推荐技术,试图在用户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算法推荐缘何风靡

对用户而言:投其所好创造良好用户体验

在新闻1.0时代,用户与资讯之间的关系是被动的,用户没有选择权,只能根据既有资讯来阅读。而算法推荐技术应用之后,凭借强大的算法和先进的数据抓取技术,用户只需要留下自己的检索偏好,平台便可以基于算法为用户提供海量其喜欢的内容。算法推荐的优势在于加快了用户搜其所要的速度,让用户更快地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毋庸置疑,该技术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了用户的兴趣价值和娱乐价值、顺应了阅读分众化的时代潮流,用户体验空前提升。

对平台而言:多方“中介”角色带来利润不断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其角色多样。对用户来说是资讯提供方,对自媒体人来说是产品的销售展示“货架”,对广告方等商家来说是新型广告位。由于扮演多个角色,平台成为游走在多方之间的中介,其通过为商家提供广告服务、为用户提供有偿订阅、为编辑提供信息刊登渠道等方式取得收益。平台所吸引的用户越多,平台的“生意”越发红火。

对自媒体人而言:创造增收新渠道

在传统媒体时代,编辑通过投稿获得相对稳定但缺乏弹性的收益。而互联网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成为编辑,尤其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平台的出现,为普通个人提供了展示作品的机会。随着算法推荐技术和流量变现的盛行,平台收益与阅读量息息相关,谁能生产用户喜爱的内容,谁便能够获取相对应的收益。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编辑队伍的高门槛,自媒体时代赋予更多人契机,只要能写,平台就给予其传播信息和获取收益的机会。阅读量越高,收益分成就越多,原创账号权重比较高,单价收益也更高。

对商家而言:提供“广告位”提升影响力

正如前文所述,平台可以看作是互联网时代的广告位。依靠用户众多的优势来为商家创造巨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随着用户的增长而逐渐提升。算法推荐为了给商家赢得更多受众,便在算法中加入不少商家的精心设计。广告商会优先投放在点击量高的内容中以扩大影响力,只要有粘度、有流量,就可以吸引广告商的青睐,实现平台和广告商的“双赢”。因此,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底线开始让位于能够吸引眼球的低俗离奇内容。

算法推荐并非万能

随着算法推荐技术在各类新闻资讯客户端的推广使用,低俗内容充斥网络、虚假广告屡禁不绝、版权纷争四起等问题开始凸显。人们逐步意识到,算法推荐并非新闻传播领域的万能之策,尽管其满足了资讯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但它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力度放大了传播领域的顽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低俗内容污染网络空间

流量为王的时代,什么内容吸睛,什么内容便能成为算法制定中的重要参考指标。为吸引用户,色情、低俗、暴力等内容在信息传播中屡禁不止。对此,人民网曾发文《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以屡禁不止的头条号发布低俗色情内容为例,提出“技术红利的背后,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诚然,技术放大了内容的野蛮生长,很多自媒体人不注重内容生产,而是通过打造“标题党”的方式骗取点击量和流量。不少网民反映,看到标题后会忍不住点开,但打开后却发现内容与标题完全不符,且全文没有营养价值,很难留下什么印象,收获就更谈不上。如果任由自媒体人的低俗化发展,不仅增加了把关内容产品的难度和成本,更是破坏了网络空间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不实信息破坏传播秩序

算法推荐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又一突出问题是不实消息的肆意传播,尤其是在健康养生、历史内容等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以健康领域为例,某用户经常关注养生相关信息,留下了浏览记录,被算法视为用户偏好,随后便会收到众多所谓的养生内容推送。但算法推荐终究只是技术,技术只负责内容层面的相似,却不保证消息的真实性。因此,庞杂的信息中难免存在鱼目混珠现象。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平台分发的相关养生文章除了制造垃圾信息以外,背后还暗藏巨大利益链条,商家通常会在文章中内置广告,现已成为劣质保健品、假冒伪劣药物、减肥丰胸类产品的营销渠道。不仅误导受众,甚至会对人们健康造成危害。

信息茧房限制讯息接收

算法推荐虽然实现了精准推送的“个性化”传播优势,但是也带来了以下两种典型问题:一是信息接收局限性问题。按照算法技术的基本逻辑,它实际上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展示能够强化他们现有世界观的内容。即在算法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轻易过滤掉自己不熟悉、不了解、不认同的内容,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一遍遍巩固已有认知,异质性的内容被阻断,导致用户可以接受到的信息面越来越窄,最终被困在算法编织的“茧房”。二是推荐认知偏差问题,即出现对用户喜好的误判。例如某用户只是偶尔一次出于猎奇心理、放松心情的心理点开看,留下浏览记录,便会被定义为个人偏好,此后一直推送相关内容,给受众带来不好的用户体验。

信息推送“权力”的滥用

实际上,算法推荐技术并非国内特有,美国著名的YouTube网站也一直沿用该技术。同样的,对算法推荐技术的争议在美国同样存在。最为典型的代表是Facebook、YouTube等网站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作用和影响。《卫报》报道称,在总统竞选期间,YouTube 推荐算法的影响并非中性,“其分发的视频主要对特朗普有利,对希拉里·克林顿不利。无论搜索特朗普还是搜索克林顿,算法推荐都将你推向支持特朗普的方向”。相关指正的真实性暂且不论,但至少揭露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算法推荐使得平台间接地被赋予了一种“权力”,它可以左右信息的分发,而受众却毫不知情其中是否夹杂干扰因素。这样一来,一旦平台被利用,那些被夹杂了偏见和倾向性的推送内容将直接影响受众的判断和认知。

如何优化算法推荐

综合来看,算法推荐技术是科技发展、技术革新的产物。尽管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但据此否定其在精准传播、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的成绩显然有失偏颇,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现有算法推荐技术予以优化,让技术更好造福社会。

在思想上,要树立正确舆论导向的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明确对各类涉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体提出要求。新闻资讯平台,虽是企业,但因涉及信息传播,也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将导向作为底线与红线。赢利固然重要,但绝对不能建立在扰乱网络空间秩序、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流量固然重要,但内容为王才是长远发展之计。

在管理上,要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会上指出,“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互联网公司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充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遵守法律和道德两重底线。互联网企业越是受众多、影响大,越应当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方面加压加码。资讯类平台要建立健全企业“预防、技防、人防、群防”等措施,通过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行业自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与政府监管部门建立协调协作、良性互动的关系,共同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机制上,要建立技术与人工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新闻信息的传播是涉及价值观的传播,然而技术是中性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将一个需要价值判断的内容交给一个没有价值判断的算法上,注定要出问题。因此,在算法推荐技术中加入人工干预则是推动算法推荐技术发挥更大效能的关键。新闻信息传播平台应当建立算法推荐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机制,以算法推荐来解决精准推送,以人工干预解决技术非理性传播的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干预方面,企业不仅要保证编辑数量,更要保证质量,通过培训等方式强化思想和技能武装,通过分领域分专业的细分化培养,提升专业审核人员的专业性,进而为内容推送前的审核把关奠定坚实基础。

在内容上,要夯实“内容为王”的意识根基

在网络信息爆炸时代,自媒体、公众号暴富的故事不断刺激着同行的眼球,流量面前内容正在逐渐被“架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推荐类应用依靠“信息搬运”如火如荼发展的当下,优质原创内容价值更加凸显。平台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技术创新是锦上添花之事,内容才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基。平台应当完善相关收益规则,建立更有利于自媒体人创作的角度机制制度,鼓励入驻的自媒体人、编辑在生产优质内容上下功夫,争做信息内容的加工创造者,而非信息搬运工。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自媒体人为了迎合取悦用户而一味媚俗化,最终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深度观察的能力,直至创新原动力的消失殆尽。

在策略上,完善举报机制形成社会共治

资讯服务平台具有内容广、用户多、隐蔽性强等特点,这直接导致了管理难度。因此,在平台自身监管能力以及政府监管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依托广大网民的举报力量成为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举报中心等部门均可受理网络不良信息举报;同时,北京市属地62家网站近日宣布建立了网站举报机构,7×24小时受理网民举报,但上述举报渠道是面向所有网络不良信息,针对性欠佳,建议在各APP平台页面中增设“一键举报”功能,让网民能够快捷、方便、第一时间行使监督权,健全举报投诉机制。依靠社会合力,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作者单位:北京市网信办网络新闻监管中心,编辑丁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