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研究•社交媒体女性议题背后:个性表达、“乐队花车”与群体极化

魏雨虹 付晓光   2018-07-20 11:12   

近期,网络热点议题中的女性议题出现频率甚高。选拔偶像女团成员的网络综艺《创造101》热度持续飙升,甚至引发了针对节目个别选手的“全民讨论”。其中“身材粗壮、肤色黝黑、性格张扬”的参赛选手王菊,在质疑声与追捧声的齐头并进中,成为网络红人。社交网络一时被王菊追捧者充满幽默感的支持口号刷屏。

5月10日,网络谈话节目《和陌生人说话》发布了名为《颜值》的一期,节目邀请了毕业于剑桥大学,在知乎上拥有38万+粉丝的“天然美女”王诺诺与 “整容美女”吴晓辰对话。王诺诺在节目中表示自己时常反感被贴上“美女”标签,认为这样的形容是在抵消自己本身的努力。而吴晓辰在节目中对于整容则表现出逻辑自洽与态度坚定。节目播出后引发网友热议,部分网友对王诺诺的呈现持负面评论,认为其“拧巴”“做作”“得了便宜还卖乖”,并认为吴晓辰“坦荡”“敢于追求”。

5月18日,微信公号“谷雨实验室”一篇文章提到初生代网红Ayawawa曾发出的“慰安妇能活下来,证明了女性性别优势”相关言论,让本就备受争议的网络知名情感博主Ayawawa再次成为“千夫所指”。5月22日下午,微博管理员发布公告称对Ayawawa微博账号实施禁言、禁被关注6个月的惩罚。Ayawawa与她的“女性情感成功学”一时成为各家自媒体推文的关键词。

明星Angelababy作为综艺《奔跑吧!兄弟》唯一女性长驻嘉宾,在5月18日的节目中,因明显享受与男嘉宾不同的优待,遭到观众指责。Angelababy随后解释自己被优待是因为处于生理期,这又引发网友关于生理期能否成为女性被优待之理由的讨论。

电视剧《淑女的品格》正式立项并筹备拍摄,《淑女的品格》源于网友在微博上的“脑洞”——某微博博主幻想了一部由四位实力派熟龄女演员出演的传递女性独立思想的电视剧,该“脑洞”曾引发众多网友支持。“脑洞”成真的消息于5月8日曝光后,再一次引发舆论热议。

女团成员、学霸美女、女性性别优势、女性因生理期受到优待、传达女性独立思想的电视剧……公众对于女性议题的关注度从未减弱,而自媒体对该类话题的受欢迎程度也具有灵敏嗅觉。在近几年的中国社会,女权主义备受讨论,甚至引发社交网络上的激烈言语纷争。在“女性独立”越来越被中国中产阶级及上层社会精英视为“政治正确”的当下,我们除了探讨女权思潮所倡导的理念本身,更应该观测诱发相关议题的社会心态及背后的传播机理。

纵观近期的女性议题,我们可以看到网民借由相关议题抒发个性、展现反规训的主体能动性之倾向。我们也应当对女性议题下的网络狂欢、群体极化保持审视。

突破主流审美的趣缘群体

社会学意义上的趣缘群体是指经由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趣缘关系而凝结起来的群体。真实社区中的广场舞群、书法群、昆曲群以及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二次元群、民谣群等等,都可以被看做是趣缘群体。学者蔡骐指出,由传播学中的伯明翰学派主导的亚文化研究也包涵了趣缘文化的概念。亚文化群体是指因为共有的、不从属于主流的兴趣、习性,而处于社会文化边缘的人群。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社会产生结构性变迁,人们传统的聚合形态和联结方式被改变,传统社区的失落造成个体的离散和孤独,而因为共同的兴趣和文化偏好聚集在一起的网络趣缘群体,开始替代传统社区发挥情感联结功能。网络趣缘群体没有传统社群那边秩序井然的边界,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与流动性,使个体趣味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与自我呈现。

女团文化近年从日韩传入中国,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女团成员凭借正处于花季的年龄、美丽的面容、姣好的身材承载着消费者对青春、活力、梦想的向往。在网络综艺《创造101》里,王菊本来是最不符合传统框架定义下的偶像女团成员,25岁的她已经过了成为女团成员的黄金年龄,更何况她相较于其它参赛选手而言,相貌中等、肤色偏黑、身材偏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生,掀起了五月份最为声势浩大的网络狂欢。王菊的粉丝自称“陶渊明”(创意源自古文《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他们喜爱王菊在节目中充满自信、不卑不亢的表现,更欣赏她发出的要“重新定义中国女团”这样的“惊人”之语。他们深知王菊不符合传统女团对于旗下成员的定义,于是掀起轰轰烈烈的“救菊运动”,想尽各种办法帮王菊拉票,他们“你不投,我不投,菊姐何日能出头”的魔性口号一时刷爆社交网络。王菊的粉丝因为对王菊共同的喜爱而凝结成网络趣缘群体,他们通过充满创意的拉票方式彰显个性与趣味。粉丝群本身就是活跃度最高的网络趣缘群体之一,而王菊粉丝群的“救菊运动”,更是让人见识到亚文化趣缘群体挑战主流话语框架的力量。王菊现象的本质是崇尚张扬个性、浮夸审美、搞笑反讽的亚文化群体对于严肃主流文化的冲破。将这样一场冲破放到女团选秀的语境下,则可以被理解为支持多元审美的人群对于女团定义下清纯、苗条、美貌、谦让的女生才可被纳入“A班”的抗议。

再看“美女学霸”王诺诺与“整容女孩”吴晓辰的对话,因吴晓辰在节目中呈现的逻辑自洽与意识坚定,她意外地得到网友认可。而电视剧《淑女的品格》的立项之所以能引发网友欢呼,也是因为其设想突破国产“玛丽苏”电视剧中主要凭靠男性喜爱而获得美满生活的女性形象,刻画因为自身才能而独立获得幸福生活的现代女性。如果说王菊现象可以被视作由亚文化群体发起的一场自我趣味呈现,那么纵观王菊的个性张扬、敢于争取,吴晓辰的逻辑自洽、意识坚定,《淑女的品格》虚拟角色的拒绝迎合、人格独立,我们则可以发现超越了某一特定文化群体,而普遍存在于网络中由年轻人发出的肯定自我追求、崇尚个性表达的主体意识。

拒绝规训的个性表达

传播批判学派中的葛兰西、阿尔都塞、福柯等人批判发展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思想,逐渐打破个体自决与个体被结构化之间的二元对立。福柯在研究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制约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向我们呈现出社会中广泛分布的权力对于社会个体无处不在的规训。近几年如火如荼发展的女权主义思潮,其本意是反抗父权体制对于女性的种种规训,然而其偏激化的倾向可能导致另一种规训——女性为了在社会上赢得尊严,必须摒弃自己的性别特征,去像男人一样战斗。学者戴锦华曾这样解释女性解放之路中的“花木兰式”困境:“广义的花木兰式处境,指一个自由解放的女性,进入社会生活的前提是‘化妆’为男性,因为社会生活的全部规范都是男性规范。”正如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一样,即使在现代社会,女性在众多领域依然会面临来自社会的歧视或较高的门槛,为了获得准入或消除偏见,某些女性会选择掩盖自己的性别特点。“化妆为花木兰”从形式上看是女性的自我赋权,然而其实质依然是女性为了获得社会地位而进行的自我规训。

“学霸美女”王诺诺因为不喜欢“美女”这个突出女性性别的标签,选择“不洗头就出席公司年会”,选择不在自己写的科幻小说里加入女性角色,并舍弃对主角感情线的刻画。王诺诺的本意是想反抗父权规训,但是却陷入另一种规训——她在这另一种规训里压抑女性特征,弱化外表优势,认为这样才能代表平等。与剑桥毕业的王诺诺相比,原本稍显弱势的“整容美女”吴晓辰却因为大气的谈吐和坚定自洽的价值观赢得了更多网友的好评。笔者认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平权的最终追求应该都是得到“自由”,这种自由应该是舒展的,恣意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与自我肯定。不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美好的外貌都是一种稀缺资源,都会使人受到聚焦。在王诺诺因为对“美女”标签的“矫枉过正”而陷入纠结的时候,网友的情感天平倾向了虽然固执追求美丽却感到快乐的吴晓辰一边。当下互联网中的年轻人崇尚舒适、酣畅的自我表达,拒绝被规训后保守、刻板、小心翼翼的自我呈现——这种倾向在网友对王诺诺、吴晓辰的评论中可以被观测。

而Ayawawa女性性别优势言论所引发的网络“声讨”,则是一场更趋明显的反规训抗议。Ayawawa的“情感经济学”认为:未来50年内男权依然是社会主流,因此女性应该放弃自己的个体感受和情感需求,迎合男性的喜好,只有这样才能规避男性出轨乃至抛弃自己的风险,在抚养后代中完成生命的延续。近年来,质疑Ayawawa情感理论的呼声越来越高,而Ayawawa因涉及慰安妇的不当言论被微博禁言一事,则将对她的质疑声推向高潮。如果我们带入前文所述的当下网络中年轻人对自我追求的肯定与对个性表达的崇尚,则不难理解他们对于Ayawawa鼓吹的刻板女性形象的否定。

Ayawawa违背女权主义的思想被网友认为是对女性的规训,王诺诺“矫枉过正”的女权思想也被网友认为是一种规训。可见当下网络舆论在女性议题上的反规训并不仅仅是对女权思潮的顺应,也不仅仅局限于女性性别,而是在推崇一种针对每个社会个体的、强调自由发展的价值观念。

跳上“乐队花车”使议题发酵

无论是对王菊的追捧,还是对Ayawawa的质疑,这些女性议题究竟是如何在网络中发酵并演变为“刷屏之势”的呢?

首先,当下的我们正处于“媒介啮合”环境,即我们拥有多端信源,拥有多样的信息发布、交流平台,我们可以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息,根据自己的理解重组、加工,生成新的意义,然后分享交流。随着信源多样、分享自由的“媒介啮合”环境的发展,网友们从各种素材中挖掘趣味点、争议点的能力越来越强。公众人物不经意间的个性流露、自我表达,在过去很难掀起大范围舆论水花,因为大家没有平台去放大、分享这些细节,最多窃窃私语一下。然而在当下,网友们可以将公众人物的细节呈现锁定截屏,甚至做成表情包、小视频等等,使其广泛传播并生成独立于原始素材意义的讨论空间。一方面,网友们对趣味点的挖掘欲望,对“端正”素材进行趣味性重塑的倾向,使得自身具备趣味或者说是“笑点”的公众人物——比如王菊——特别容易成为“网红”。另一方面,网友们对于公众人物发表的具备争议性言论的敏感度、讨论欲,以及这种讨论在不同平台、语境下催生出的新的意义,使得公众人物的言论极其容易“引火上身”——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Ayawawa被微博禁言。

另外,“乐队花车效应”也可以解释此类网络议题的热度。人类经常会有一种去相信其他多数人所相信的事情的倾向,这就是宣传理论中的“乐队花车效应”。为了不让自己陷入孤立,社会个体常常缺乏思考、情绪性地追随大多数人的选择。“乐队花车”翻译自英文的“bandwagon”,其意指在花车大游行中搭载乐队的花车。参与者跳上“乐队花车”,就意味着加入有多数人在此狂欢的“正确队伍”。当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pick”王菊,贬斥Ayawawa,他们中有多少人是经过理性思考而发出的支持与贬斥,又有多少人是基于从众心理而加入了一场“网络广场舞”呢?“乐队花车效应”营造出一种“加入我们,否则就是与大家作对”的气氛,对王菊、《淑女的品格》的追捧,对Ayawawa的质疑,符合女权主义语境下的“政治正确”,在这种“政治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喜欢王菊,就代表着有趣、有个性,追捧Ayawawa,则是愚昧与封建。公众不想与“政治正确”作对,不想被说成是封建愚昧,于是纷纷跳上“乐队花车”,加入网络狂欢。

审视女性议题背后的群体极化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极化”理论指:个体的观点倾向经过群体讨论后,往往变得更加强烈、极端。其原理是人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都会调整自己的立场以符合主流方向,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原本比较微弱的个人倾向会因为其他人也持有同样的倾向,而变得充满底气、趋于极端。互联网诞生伊始,人们寄希望于其成为一个能承载理性讨论、呈现多元观点的社会公共领域,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愈加发现同质化的观点在网络中交汇后,容易被强化为情绪性的极端思潮,并对其它不同面向的声音形成压迫——这就是互联网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女性议题背后的本质力量是追求女性的自强、独立,然而经过群体极化后的声音会变得更加尖锐,其结果是任何看上去违背了女权主张的网络呈现都会受到强烈抨击。部分网友认为Angelababy即便处于生理期,也应该和男嘉宾接受一样频次的泼水惩罚,认为《创造101》中符合“直男审美”、没有实力的杨超越能够获得好名次简直“罪大恶极”,认为“要与所有追捧Ayawawa的人绝交”——我们需要对这些思想背后的群体极化保持审视与警惕。群体极化的坏处在于,原本社会个体对待事物的某一倾向是强弱不一的,比如大家都认为女性应该独立,但是有人认为“想独立的人就独立,想依赖的人就去依赖”,另外的人认为“女性应该以不独立为耻”,如果社会个体对于同一议题继续保有这般强弱程度不一的观点倾向,那么每个人都会有更大的行为选择空间。而极端化的观点则会导致意识上的压迫,其结果是大家都将为了不违背极化的主流思想,而战战兢兢地做出违心选择。

对于公众面对女性议题的网络呈现,我们应当用尊重的眼光看待他们“借题发挥”的个性表达,也应当对基于从众心理的网络狂欢、群体极化保有审视。希望年轻人的个性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得到自由发展,也希望这种自由发展能够剃除极端情绪,能够守住底线。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知著网、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编辑杜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