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要超越一夜风流

 2005-05-16 17:59   

 

  斯诺的风格:讲述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故事

  讲故事的新闻作品通常报道的对象既不是重大事件,也不是名人高官大腕大款,更不是专家学者。他们采写的多半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这些普通百姓,如北京胡同里的居民,面对记者的问题,谈起自己的生活来,或者议论起国事来,往往是直言不讳,甚至滔滔不绝,一个个都显得比电视台里的那些星呀腕呀还要能说会道。

  一篇好的新闻故事化作品需要记者深入到那些往往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去采访,去那些也许被视为所谓边缘文化或亚文化的社区寻找那些可能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有意义的故事,这些故事很可能是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势。这些故事需要的埃德加.斯诺的故事化艺术。在这方面,《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栏目作的极为出色。

  《冰点》很像美国的讲故事新闻作品。美国早期的讲故事新闻作品更多的是体现记者个人风格的戏剧性的故事叙述。开始的时候,传统报纸的编辑们对这样的稿件不以为然。后来,当这些饱含了记者激情、故事内容扎实感人的新闻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增加了报纸的销路,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广告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新闻界推崇的模范报纸也刊载这类叙事性长篇通讯,叙事通讯开始被新闻界广泛接受。

  早期的埃德加.斯诺正是这样的一名记者。30年代,斯诺在燕京大学任新闻学教授期间,美联社曾请在该社做兼职记者,但是,他选择了做《星期六晚邮报》和《纽约太阳报》的兼职记者。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不想"整天急急忙忙地赶写新闻,而耽误了写书、写文章"。那么,一位新闻学教授当记者,不写新闻,写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和书呢?斯诺施展记者最了不起的绝技 --- 讲故事新闻体裁,完成了《西行漫记》这一史诗般的新闻杰作。

  今天报纸上的报告文学报道的选题多半是耸人听闻,有强烈渲染性的。如空难、正在死亡的艾滋病患者等等。但是《冰点》的生命力和威力不在于其作品的煽情和耸人听闻,而在于其记者能够通过对生活中那些微妙之处和细微差别的生动描写,紧紧地抓住读者的神经.这种微妙之处可以在《冰点》的各类选题中找到,无论是环保、文化、文物。《冰点》的叙事通讯叙述的人和事听起来都是很普通的话题,没有什么轰动效果,但是采访报道和叙述起来却是十分困难和复杂, 如环保,教育等话题,采访报道写作起来,越是苦难重重,越是需要记者高超的采访和写作艺术和技巧,以吸引读者的注意。虽然没有轰动效果,但是,普通人的故事在当前各种媒体激烈争夺眼球的时代,通过叙述通讯这个体裁可以紧紧地拥抱读者。这种叙述能力来自新闻学的专业叙述技能.这种技能通过某个人物感人故事的叙述和某件事情的细节描写,能够把貌似单调乏味的题材变成人人关注的话题。

  从《西行漫记》到《冰点》,讲故事的新闻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下面我们通过《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4日 (冰点)《从底层开始》(记者 蔡平)这篇通讯加以讨论:

  一. 叙事报道"坚持报道社会现实中的真人真事,敏锐地追踪时代的发展趋向"。真实性是新闻故事化的生命。"追踪的是事实、事实、事实,获取的是第一手材料。"正如斯诺所言,"从未亲眼目睹的事情,我是不愿意写的。" 叙事报道的力量在于事实胜于雄辩;

  如《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4日 (冰点)《从底层开始》(记者 蔡平)中的一段:

  大部分时间记录的都是这个表演队在迁徙,驻扎,演出,再迁徙之间的日常活动,比如演员们身着演出服装沿街宣传,请当地公安人员喝酒吃饭,以及这个大棚内部成员之间的明争暗斗。

  "上次在山西,我跟他们在一起又呆了20多天,经过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他们怎么样被派出所扣压,被文化站罚款,收东西,然后跟他们调解这个问题。我往北京家里打电话,很奇怪的一种感觉,感觉到北京是一个跟你没有关系的地方。但我也不想说我跟他们的关系就融洽得跟兄弟一样,事实上我肯定很快就要离开,你拍的东西对他们的生活事实上没有任何的改变。等这个片子完了,你可以给别人看,跟别人谈,你听到一些批评,听到一些赞扬,你去了国外,你坐了免费的飞机,但是他们依然继续着在路上的生活。……你在利用这些素材最后得到一些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他们一无所有,你不会因为拍了这个片子而拯救他们。比如说你拍了一个希望小学,第二天一卡车东西就拉过去了,然后那个地方大家都上学了,不可能的。你也知道你改变不了什么东西。"

  二.讲故事新闻报道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的"见闻录",它蕴含着作者周密思虑的见地, 渗透着出于正义而迸发出的激情。讲故事要求记者既要具备记者的敏锐感,又要有历史学家的鉴别力和政论家的推断力。一个成功的叙事报道记者"一定是一个能认识事物本质,有分析能力,能够洞察事态发展趋势的人。他应该力求从现在的关联中显示过去和未来:

  总有人问我是如何同一个弹棉花的人交上了朋友。其实同他一样,我也来自民间,来自底层,是一种民间的情感与力量使我们血脉相通,是一种民间的血缘使我们无所不谈,不用唯唯诺诺,不用担心说错了话,得罪了谁,不用害怕人事、圈子等让人头痛无聊的东西。

  再如:

  真正触动我的是我与他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关系。一个最让我尴尬的事情就是,首先你把机器举起来的时候,就和被拍对象构成了一个审视和被审视的关系,我和他之间就构成了一个不平等的关系,而且不可能平等。这是你回避不了的,如果回避,那只能说明你不能真实地面对自己这种心态。他不可能把机器对准我,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在我所说的那种"平等的朋友谈话"这样一种外衣下进行着一种不平等的摄制关系,是我在审视他的生活,而不是他在审视我的生活。我是隐藏起来的,他是暴露的。我可能对他构成了一种伤害,这是每一个纪录片制作者都会面临的问题。诚然,我们之间是朋友,正因为如此,他才向我坦露他内心已经结疤的伤痕,但作为一个记录者,我的摄像机的存在对他又构成了新的伤害,例如拍他到厕所打水被赶那个场景,当时,我是一声不吭,以免破坏了现场,出来后,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没说话。作为记录者,我坚持了记录的原则,作为人,我则有一种来自良心和道德上的自责感,这是拍摄过程中会经常碰到的。

  三.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读起来如身临其境,有强烈的现场感。如《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4日 (冰点)《从底层开始》(记者 蔡平)中的一段:

  他说:1998年10月份的一个傍晚,我骑着自行车从北京医科大学一个朋友处回校。当时,天快黑了,在经过塔院小区的一个拐角处,我停了下来,我看见一个人蹲在路边,正在往一个柴炉里添煤,旁边是来来往往的车,在他的背后,两堵墙的夹角,用塑料编织袋搭了一个简易窝棚,旁边立着一个板子,写着粉笔字:加工棉花被套。显然,这是一个外地来京的打工仔,做着弹棉花的生计。他的头发、眉毛、衣服上沾满了星星点点的棉絮。

  我站在马路对面,看着他慢条斯理地淘米、添火,他已经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正在做饭。他坐在一个倒扣着的塑料桶上抽着烟,神情悠然,就像一个耕作的农民,累了,靠在自家的地头歇息一样,旁边是来来往往的车,周围是楼房耸立的小区。

  我走上前,蹲下去,和他聊了起来,很快我们就熟了,他叫唐旦震,湖南零陵人,24岁,来北京弹棉花谋生。那天的晚饭,我们就在一块吃的,我们喝了大半瓶二锅头,在那空气微冷的街头。

  四. 简洁有力的语言,风趣幽默的笔调。叙事明白清晰,描写生动活泼,人物对话和事情经过的穿插精炼简洁。如《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4日 (冰点)《从底层开始》(记者 蔡平)中的一段对话:

  "你们说有了DV就有了影像的话语权是什么意思?"

  "那就像写东西一样,你发表在报纸上就可以让大家看到,这就有了话语权,有了DV大家都能来拍了,不就是有了话语权。"

  "我想知道拍DV的人为什么会首先把镜头对准普通人,而不是时尚?"

  "因为媒体上时尚的东西太多了,而我们身边生活的普通人却很多,我们自己就是普通人,所以首先就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从身边的生活拍起。"

  我又说:"其实电视台并不排斥和阻止关注普通人的题材进入,甚至还很需要,但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层面和很多角落不是记者都能关注到的,如果大家都有了DV,这对记录历史确实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是对媒体报道的一种补充。"

  他表示同意,但同时又说:"但我觉得媒体把DV说成一个时尚是危险的。"

  五. 注重人物刻画.新闻学承担着建立公民社会的使命,除了关注和报道政府和公共政策公共事务外,新闻媒体还要关注政府公共事务之外的一个重要选题――媒体公共议程之外的世界里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包括他们生活态度,品位,动机,渴望和喜怒哀乐等.在叙事通讯中,对这类普通人物的刻画,应该像一个雕塑家一样,把一块泥巴揉搓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

  1996年,我搬进北京清塔小区,有一天,我路过看见一群人,觉得他们好看,就用摄像机记录了他们。他们是一群退了休的老头,我叫他们大爷。大爷每天早上从家里出来,聚集在路边的大墙底下晒着太阳,聊着天,中午回家吃饭,午后接着出来,到五点钟左右回家吃饭,睡觉。夏天的时候,他们会转移到一个有树荫的地方去坐着。年复一年,他们准时出门,准点回家,像是上班的人。两年多的时间,我做完我的记录,再经过大墙时,很多大爷我不认识,当年那些吸引我,让我停步观望的大爷,有的生病出不了门,有的离开小区到子女家去生活,还有几位大爷,他们常说自己老了,没用了,是该走的时候了,我眼看着他们离去,深信他们前往天堂。

  六.需要较长的篇幅。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冰点》的文字过多,篇幅太长了.但是,作为一篇叙事通讯,需要较宽的空间容纳大量鲜活的现场对话记录和细节描写.特别是要在特定的语境里讲述故事。叙述的事件和人物通过提供正确的背景性信息,使作品与读者发生关联,加深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关注.这种大篇幅的结构和空间也便于读者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讲故事新闻学与普通的新闻报道区别在哪里?毫无疑问,讲故事新闻通讯讲述的都是真事的故事,但是,读起来又像文学作品,怎样才会令读者相信叙述的都是准确的事实?美国新新闻学(叙述通讯)创始人、《纽约时报》前记者盖塔利斯曾对我的学生们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所写的新闻已经不再是新闻,而是当代历史。新闻就像是一夜风流。我所做的我也鼓励你们去做的就是我希望你们把新闻当成一次婚姻而不是一夜风流。是否要超越仅做一个记者,决定权在于你们,但做记者是第一步。记者应当准确,别人要对你所写的东西进行核实。记者应当仔细,还应当公正。每一条新闻都有许多个观点,记者应该了解多方面的观点,但记者没有时间把所有的观点都写在一篇稿件里。这就是记者与非虚构作家的区别,非虚构作家有这个时间去把故事写得复杂。"(作者:李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