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回顾

 2005-05-16 15:27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关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部分,在谈到"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时提出,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是自党的十三大以来,连续第四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提到"舆论监督"问题,可见"舆论监督"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地位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水平,使舆论监督工作取得不断进展。

  2002年我国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又度过了不平常的一年。从年初众媒体对起于2001年的足球"黑哨"事件当事人处理的追踪报道,到5、6月间一些媒体对山西河津市富源煤矿隐瞒特大偷税事故,和山西繁峙县瞒报砂河镇金矿爆炸事故死亡人数并且毁尸灭迹事件的深入报道,再到年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首都出租车行业黑幕的深刻揭露,全国各类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此起彼伏,相互呼应,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舆论冲击波,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的一些弊端及腐败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有效的监督,发挥了新闻媒介应有的作用。

  一、回顾2002年我国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有不少可圈可点、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事情

  罪囚黑哨事件的揭露,引发了人们对足坛腐败问题的关注,这对揭开国人始终困惑不解的足坛问题谜团的内幕,乃至深入探寻体育界存在的各种奇怪现象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同时,由于司法机关的随之介入,更使人们看到了解决体坛腐败问题的希望。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有关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对"黑哨"裁判违法的认定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该解释,今后,受体育行政部门委托履行裁判职责的裁判,如出现"黑哨"将按照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的相关罪名处理,照此规定,"黑哨"将面对更加严厉的刑罚。收受贿赂又枉法裁决的要按滥用职权和受贿数罪并罚,最高刑罚可处无期徒刑或死刑。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黑哨"问题,惩治体育腐败无疑是一个促进和保障。这个结果,同新闻媒体"足坛扫黑"这一强有力的舆论监督行动是直接相联系的。可以说,没有媒体的揭露和监督,笼罩足坛的"黑哨"黑幕可能还会继续"遮天盖地",得不到应有的制约和治理。

  众多媒体对山西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运用媒体开展新闻批评,加强舆论监督,推动城市治理经验的报道和推介,使人们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与作用、威力与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据报道,从2000年吕日周担任长治市市委书记起,《长治日报》先后发表了600多篇批评文章,涉及上至副市长在内的本地各级领导干部800多人。长安经验引起了新闻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报道、专家评论、会议推介,成为国人瞩目的一大热点。人们对长治经验的关注,实际上就是对媒体舆论监督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更可贵的是长治市还自觉地通过制订和实施相关规章来规范媒体的舆论监督,使新闻舆论监督能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安徽省九届人大常委会2002年12月通过的《安徽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2003年1月1日起执行),将"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写进了这一地方法规中。这说明,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地位,已有了省级人大地方法规的认可,它标志着新闻舆论监督法制化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作为全国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排头兵,一直受到全国关注和赞赏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02年又有新的亮点。除了他们持之以恒,不断进取,坚持开展新闻批评,实施舆论监督的行动外,主管该节目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负责人梁建增被评为"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后又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这是对他本人的褒奖和肯定,也是对《焦点访谈》,甚至是对整个媒体舆论监督行动的褒奖和肯定。梁建增年内出版了《焦点访谈红皮书》,介绍了《焦点访谈》实施舆论监督的经验和体会,使新闻界的同行们从中得到启迪。

  12月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第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会议组织者邀请了新华社采写足坛黑幕报道的体育记者、《长治日报》总编辑、采访山西繁峙矿难事件的陕西《华商报》和《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及采写《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等一些在媒体一线采写批评报道,进行舆论监督做出突出成绩的采编人员介绍经验,畅谈体会。同时,与会的专家、学者就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和作用、工作模式和工作程序;新闻舆论监督的结构分析和弦是保障;记者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主体作用及其行为规范;新闻舆论监督中媒体侵权的法律界定及司法公正;新闻舆论监督与民主政治及公民社会的构建、中外媒体新闻舆论监督的比较等诸多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和讨论。这次研讨会是对全年我国媒体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实践和理论的一次总结与检阅,可以说,它给2002年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划上了一个句号。

  二、回顾2002年我国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几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以加深对我国全年新闻舆论监督情况的认识

  (1)从2001年浙江省体育局绿城吉利足球俱乐部的"揭黑行动",到2002年3月北京市公安局宣武分局将涉嫌"黑哨"的关键人物国际级裁判龚建平刑事拘留(4月被正式逮捕),再到"黑哨"中间人孙培彦落网,司法介入"黑哨"将中国足坛"反黑"浪潮推向高潮。中国足坛"打黑"风暴显示了多种媒体联合作战,深化舆论监督的威力。早在2001年12月底,以新华社为代表的各类主流媒体迅速介入"黑哨"事件。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强力推出了记者的长篇报道《看足球打黑如何破门》。随后,新华社记者深入走访了事件当事人、法学家、社会学家及司法机关人士,与"黑哨"的中间人、有关裁判进行了广泛接触,形成了一组内部调研报告,直接推动了"打黑"行动的开展。同时,《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足球》、新浪、搜狐等媒体也纷纷介入了打假反黑事件的调查。在整个揭露"黑哨"事件过程中,新华社的报道成为舆论监督的最强音,对事态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足协负责人阎世铎所说:"新华社做了中国足协十几年来想做而一直没有做成的事。""黑哨"事件是媒体和行业反复推进黑幕调查和法制进步的经典案例。"经国务院批准,由监察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国家体育总局竞赛监察委员会成立,中国足协成为头号监察目标。

  由足坛"黑哨"所引发的这场中国体育大地震,对彻底揭露体育行业乃至其他行业的腐败现象,实现标本兼治,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媒体和记者在这场足坛打黑中的威力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2)《民主与法制》1月(下半月刊)发表了记者撰写的《镇委书记吹牛吹出新闻官司》一文,披露了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金河镇党委书记黄长林,为了拔高政绩,提高知名度,在报纸上发表署名文章,鼓吹自己乐善好施、事必躬亲的"感人事迹",并杜撰了一个抗税不交、义务不尽的"难缠户",以及自己帮助该"难缠户"改过自新的"感人经历",引起当地百姓的强烈不满,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吹牛吹出的新闻官司的奇怪事。4月下旬,南阳市及淅川县有关部门在看到报道并对报道内容查证属实后,四川县委经研究决定,勒令已调任城关镇党委书记的黄长林停职检查并听候处理。

  为显示政绩,竟然公开利用新闻媒体造假,这种官司腐败的咄咄怪事,也正是在媒体的揭露和监督下,在得以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配合政府清理、整顿市场秩序工作,推出系列专题节目,集中揭露了经济活动中一些违反商业道德,坑蒙拐骗,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典型事件。当那些假冒伪劣的东西(像假种子、假医生、"黑心棉"等等)被曝光时,引起社会鱼贯中的强烈反响,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整顿。

  媒体主动配合政府工作,加大干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力度,对规范市场,维护消费者利益,起到了有效的警示和促进作用。

  (4)5月12日新华社播发《新华视点》稿件《十年诉讼路,多少荒唐事--一位江苏老人在湘潭讨债十年的遭遇》,湖南省和湘潭市多家报纸在显著版面全文刊载。《湘潭日报》专门配发评论,表示期待稿件反映的问题能早日有个"说法";《湘潭晚报》以《市民纷纷话"荒唐"--"江苏老人讨债湘潭遭遇"引起震动》为标题,对《新华视点》稿件引起的反响做了后续报道。编辑配发的短评称,"这个案子太典型",从莫名其妙的案卷丢失、弄虚作假的审计报告到办案人员敲诈当事人的"小事","贴上让老百姓痛恨的司法腐败的标签都不为过","让法律蒙羞,让正义者的良知受到践踏","潘锦炜的案子需要有个说法,这是司法公正的需要"。5月16日,在湘潭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颜向阳的要求下,市委政法委召集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雨湖区法院的负责同志召开专门会议,再次对潘锦炜一案进行督办,要求加大案件的治行力度,最大限度地执行到位;同时要求两级法院的纪检监察部门对该案涉嫌的违纪违法问题深入调查,严肃处理。

  司法腐败被称作是"最大的腐败",对司法腐败的揭露和监督难度很大,但众多媒体联动作战,再调动各方面舆论的支持,终究使新闻舆论监督取得了好效果。

  (5)安徽省淮北市个别领导盲目决策,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出现连续失误:号称"亚洲最大"的高尔夫球场工程奠基一年多,工地成了荒地;投资30亿元的"温哥华城"在挖了4个大坑后,也没有了下文。这些"形象工程",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5月29日,《人民日报》在5版头条位置刊登了记者蔡小伟采写的批评报道《决策为何连连失误》,引起强烈反响。上海《报刊文摘》予以转载,山东省委党校朱兰芝教授撰文认为"这是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稿"。安徽省委、干部群众和新闻界同仁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被批评的淮北市委也以高姿态接受了批评。

  "形象工程"的后面往往连着"首长工程"和"条子工程",这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屡屡发生的事情,也是"官场腐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反对盲目决策,批判弄虚作假,维护和促进决策的民主、科学和规范,这是这篇批评报道所追求的目标和所体现的价值。

  (6)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砂河镇发生一起金矿爆炸事件,有关责任人将37具遇难矿工遗体冒雨掩埋、毁尸灭迹,并破坏了爆炸现场,县政府上报"死2人,伤4人"。《中国青年报》、陕西《华商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分别接到群众举报,立即派出记者前往采访。在迷雾重重中,他们紧密联手,以对真理、真相的执著追求和勇气,在遇难家属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在荒野中找到了矿方焚烧、掩埋矿工的罪恶铁证,从而揭开了这起矿难最残忍、最恶劣的一幕。有关新闻报道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指示联合调查组赶赴事故现场,妥善处理善后事宜。此后,事故责任人全部落网,繁峙县有关领导也受到审查。

  媒体和记者的责任感同一些人对生命的冷漠和轻视形成了鲜明对照。为弱视者伸张正义,爱护并尽力保护每一个生命,让人间悲剧不再重演,我们的媒体在这方面时钟在不懈地努力和追求。

  (7)近几年我国会计师参与造假案不断被曝光,美国也出了安然、安达信事件,导致了全球性的诚信危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两家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勇敢地对造假者说"不",其典型意义非统寻常。7月18日,南京上市公司"纵横国际"年报难产,进而出现了公司解聘注册会计师的事件。事件发生的当天,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记者就出发去了南京,经过艰苦曲折的采访,7月29日发出了《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对造假者说"不"--追踪"纵横国际"解聘注册会计师事件》、《"纵横国际"还隐瞒了什么?》等一组稿件,抢到了独家新闻,产生了很好的舆论监督效果。

  在支持打假者的同时揭露造假者,让本该纯洁的财会工作不受污染,媒体发挥舆论作用,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8)《中国经济时报》12月6日以5个版篇幅发表了该报记者王克勤历时6个月采写的长篇报道《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这一行业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激起强烈反响。这篇文章是针对首都北京的服务行业的,揭露的对象又是一个被认为"难治"的敏感行业,难度之大令许多媒体望而却步。此文一出,不但得到出租车司机的夸赞,而且获得公众的广泛支持,全国许多媒体纷纷转载,使北京出租车业的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众话题。该报以5个版4万字篇幅刊出此文,且配合发表《政府管制失败的经典案例》的评论,监督的力度、深度及尖锐程度实属空前。

  敢于正视问题,敢于揭露矛盾,敢于顶住压力,敢于真正站在普通群众一边,为其代言,这是媒体和记者应当具有的道德良心和职业本色。

  三、2002年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主要特点

  上述几例只是2002年不计其数的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极小的一部分,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2002年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主要特点。

  纵观2002年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与往年相比,可以说数量有所增加,范围有所扩大,力度和深度有所加强,呈现出一种渐进、发展的好势头。

  所谓"数量有所增加",是指从总体看,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数量呈增长趋势。各级、各类媒体在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方面都有新的进展,特别是一些面向市民的都市报、晚报、社会生活报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稿件的数量都有所增加。据笔者了解,有些都市报批评河间度稿件达到总报道量的20%-30%左右,这个数量在以前是极为少见的。而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和新华社的《新华视点》等一些名牌新闻栏目(节目)更是以播出和刊发批评与监督稿件而闻名,成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强势媒体和前哨阵地。

  所谓"范围有所扩大",是指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从批评河间度的领域看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体育的、公安司法的;从批评河间度的内容看涉及到党政机关盲目决策、司法机关滥用权力、行业部门不正之风、领导干部腐败现象、私营业主草菅人命、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各种各样的行为和现象。一些过去限制较多的领域有所松动。

  所谓"力度和深度有所加强",是指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高了开展批评报道和进行舆论监督的艺术,掌握了新闻舆论监督的方式方法,增强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深度。一些舆论监督稿件不但在社会上和民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引起了领导机关的重视,促成了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使新闻舆论监督成为针砭时弊、惩治腐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成为新闻媒体联系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一种可靠形式。

  2002年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表现出的这些特点,是与我国党和政府在这一年中强调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惩治腐败,整顿经济和社会秩序,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大环境分不开的。

  党和政府从全局高度始终对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给予及时和有效的支持。一些有影响的重大批评报道,大都是在党政、纪检和司法部门的干预、配合和指导、帮助下进行,并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圆满结局的。

  像发生在山西的两起矿难事件,中央领导的批示,中央主管部门的介入和支持,为问题的解决和批评报道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再如,足球"黑哨"事件的突破性进展和关于这一报道的深入,以及对有关当事人的处理,主管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司法机关的及时介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002年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同社会各界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每当媒体组织批评报道和进行舆论监督时,总是会得到群众或直接或间接的适时而有效的支持。

  发生在山西繁峙的矿难事件,当地有关部门隐瞒事实真相,并对遇难者家属和有关知情人施加压力,阻挠和恐吓他们向媒体提供真实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群众仍然冒着危险,向记者反映情况,给记者提供线索,帮记者完成采访任务。

  有些群众则是作为有关事件的当事人介入批评报道,配合和帮助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如,中央财经大学教师刘姝威揭露蓝田股份造假黑幕,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及其他媒体组织批评报道,进行舆论监督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当然,新闻舆论监督最终或者说主要还是依靠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努力工作来实现的。没有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没有他们坚持原则,不怕压力,敢于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没有它们的不懈追求和顽强斗争,许多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就可能胎死腹中,就不可能得以开展和进行,更不可能取得成功,获得圆满结果。

  新华社体育记者杨明冒着危险,顶着压力,跟踪采访了揭露黑哨和足坛腐败的全过程,写了大量内参和公开报道,并公开出版了《黑哨-足坛扫黑调查手记》一书,为足坛揭黑事件的深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书中写到:"当打击黑哨的斗争进入了一个相当令人无奈、令人扼腕长叹,为种种体制壁垒和法律困境使诸多明显构成犯罪、人神共讨的黑心裁判和其它足坛丑类,居然因缺少证据可能会逃脱法律制裁的时候,社会良心和公理昭示我们:虽然法律之剑可能对假球、黑哨无可奈何,但是,人间正义和大众民心却不能遭到无谓的强奸,我们起码可以把我们心目中认定的那些丑类推上道德和正义的审判台。"正是作为一个新华社记者的政治责任和勇气,和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良知和正义促使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足坛扫黑之路。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2001年因在《甘肃经济报》揭露股市黑幕而遭受开除公职的处分,他本人及其家庭为此遭遇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伤害。爱人和孩子被迫躲避他乡,他自己也时时处在危险之中,有时不得不请求警察的保护。是中国经济时报社慧眼识珠,将其调入北京,重新给了他一个施展才能,为人民仗义执言的机会。他铆足了劲,要用加倍努力的工作回报报社,回报人民。从2002年春天开始,他克服困难,冲破阻力,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深入北京的出租车行业,调查了数百名出租车司机,采访了相关部门及其主管单位,了解了长期来无人深入涉足的行业内幕,揭开了北京出租车行业垄断的黑幕,为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来困扰政府和市民的不合理的行业垄断问题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许多出租车司机眼含热泪传阅王克勤12月6日发表在《中国经济时报》上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这篇为他们伸张正义的文章,一位出租车司机的父亲在电话里哭着同记者交谈了一个多小时。此篇报道在社会上引发的社会冲击力和震撼力显示了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的神奇力量。

  还需提及的是中国经济时报社的决策者们,当初他们不避嫌疑,不怕压力,将已被开除公职的王克勤调入报社,之后,他们又积极支持王克勤放下包袱,大胆工作。当王克勤完成了采访任务,写出《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这篇批评稿件时,他们拿出整整5个版的篇幅刊发此文。该文发表时,报社编委会7名领导成员集体签名以示对报道负责,表现了他们不怕压力,敢于负责,决心将新闻舆论监督进行到底的勇气和魄力。

  正是有着这么一些好记者,这么一些好的媒体负责人,才使我们的新闻舆论监督得以坚持下来,并能不断深入发展下去,取得好的结果,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才能得到党和政府的认可,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当然,实事求是地分析合刊带2002年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从总体上看,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距离。

  新的一年里,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我们相信,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工作一定会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作者 郑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