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带来的变革

 2005-05-16 15:16   

  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在INTERNET上开辟新战场,人们对于INTERNET这一第四媒体的特性以及由此给新闻工作带来的影响的认识,也日益加深。“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扩大了自己的领地,还从根本上引起了新闻媒体工作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 新闻网站的内容选择

  (一)目标读者的重新定义

  看起来,网络只是提供一种新的承载信息的媒体。似乎不应该对内容的取舍有重大的影响,但事实上,网络带来的不仅是一种载体,还是一个读者空间。从理论上来说,这个空间比以往要大得多——它面对的是全球受众。从一般意义上说,它给上网媒体带来了更多的潜在用户。而且很可能是来自“远方”的读者。因此,上网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就不应再是简单的报纸或广播电视内容的翻版。它要更多地考虑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的不同需求,并且要解决好与之配套的形式问题,例如背景资料、写作风格、语言、中文字库等。

  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为全球的媒体提供了一个短兵相接的平台。大的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到网络。小的媒体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就需要做出特色,这就要为自己找准一个合适的读者群。例如,新加坡《联合早报》把具有中国大陆背景的华人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而近日《浙江日报》的网站开设了一系列与新闻传播研究有关的服务项目,吸引了一大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及研究者。

  (二)信息的加工

  应该看到,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不再专属于传统媒体。近年来,一些以提供信息加工服务为主的商业网站,也加入到了提供新闻服务的行列,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上网的新闻站点形成冲击。上网新闻站点在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的同时,也应该进行反思。事实上,商业站点新闻服务的“红火”,除了它们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外,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上网的传统媒体的漏洞。很多传统媒体上网后,还没有适应场地,还是因循守旧地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之相比,一些商业网站没有旧的框框约束,对读者的需求似乎也十分敏感,所以在网络环境中显得更自由灵活(当然,一些商业网站的侵权问题应该得到妥善解决)。商业网站给传统媒体的最大的启示是,在可以把人淹没的网络信息海洋中,仅仅满足于提供新闻信息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地开展新闻信息的加工服务。这不仅仅表现在单一新闻的深度加工,也表现为新闻的汇编、整理,或提供有特色的数据库,以满足读者对专业性与多样性的需求。

  二 新闻网站内容的组织

  在传统的媒体中,内容的组织是在一个固定的单元中展开的。对报纸来说,这个单元是有限版面的纸张,对于广播电视来说,是有限的播出时间。也就是说,报纸是以空间为容器,而广播电视则是以时间为容器。但网络使容纳信息的手段扩展为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从空间上来说,网络是“海量”的;从时间来说,它可以是“无终”的。运用好这两种手段,对于网络新闻的组织是十分重要的。

  (一) 新闻网站的空间组织

  1 网站结构

  新闻网站的空间组织方式,首先体现在网站的结构上,也就是构成网站的各个网页之间的关系。与印刷报纸不同,网页之间的关系不是物理的,而是逻辑的。一个网页可与其它多个网页发生联系。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但另一方面,又可能使得阅读过程变得过于复杂。因此,设计出合理的、结构清晰简洁的网站,就显得十分重要。

  现在,一般上网媒体网站的技术设计,主要是由技术人员完成的。他们更注重技术上的完美,而不一定考虑到新闻传播的需要。因此,编辑记者多了解一些网站设计原理应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参与到网站的整体构造过程中,并在此过程中对整体方向进行把握。

  目前新闻网站的设计,完全是借用一般网站的设计模式。多采用树形结构,以主页为“根”,各个栏目为“枝”,单篇稿件为“叶”。这样固然是结构清晰,但读者为了看一篇稿件,却不得不“层层深入”。这很可能会磨掉读者的耐心,也就使很多稿件实际上被阅读的机会大大减少。我个人认为,新闻媒体的网站,应该探索出一种更适合读者快速浏览的需要的方式。

  2 超链接

  “超链接”是另一种新闻网站可以利用的空间组织手段。它也是WWW的突出特点之一。通过对一些关键字建立“链接”,可以使信息之间的关系更加直接。超链接在较大意义上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读者的阅读不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随时可以从某个词“链接”出去,转到本站点内另外一条信息,甚至转到另外一个站点。从新闻站点的角度来说,“超链接”是一种较好地提供新闻背景的方式。它解决了传统媒体受时空限制而不能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的问题。

  超链接的存在,也给传统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首先体现在新闻写作的方式上。传统的新闻体裁都是一个线性的完整的体系,所有材料都是在一个层次上,即读者一次都能接触到。但是有了“超链接”,就可以将素材组织成多个层次,以供不同需要的读者进行阅读。这就要求记者写稿时,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有效地将材料分层。第一层的材料是粗线条的,只介绍一个主要框架,而具体细节可通过调用关键字的超链接去展开, 一些背景材料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记者应掌握一定的HTML语言知识,以便独立完成带有“超链接”的文本写作。同时,为了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记者在采访时应更加深入。也应掌握更多的信息源(如相关网站地址),以便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超链接”。

  当然,超链接也会有它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它干扰了正常的阅读过程,使读者耗费大量时间去漫游既定目标之外的世界。不仅浪费时间,也使信息以一种非正常方式被消耗,有些时候它没有起到提高信息利用率的目的,反而造成信息的过载与浪费。因此,“超链接”方式不能滥用。

  3 “版面”语言

  在传统报纸上,版面是一种很重要的“发言”的手段,而用以“发言”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版面上各种元素的空间位置关系与大小。在新闻站点的网页中,空间位置与大小还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表达编辑意图的作用。但与传统报纸相比,会有所削弱。因为,网站里信息的组织方式与在纸张上的组织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信息是否重要不再是简单用位置是否醒目就可以说明的。另外网页是通过电脑屏幕展示的,而屏幕大小往往不能容纳一个页面,各条信息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十分明显。

  但是在网页中,空间仍然可以用以评价新闻。这主要表现为空间的“层次”来体现稿件的重要程度:重要新闻放在主页这个“根”上,次重要新闻放在“枝”,而一般新闻放在“叶”上。

  (二)新闻网站的时间组织

  网络媒体承载信息的方式,使时间不再成为一种限制新闻发布的因素。它打破了传统报纸的“张”的概念,可根据需要决定新闻或其它信息在网络上存在的时间——从理论上来说,一条新闻可以只在网上呆几秒,也可以永远留在网上。这就要求记者编辑在组织新闻采写以及形成网页时,更多地考虑时间这一因素。

  由于新闻在网上发布不需经过太多环节,所以“即时”地发布新闻就成为可能。在竞争更为激烈的网络环境中,时效性的竞争是致关重要的。但是网络中的时间竞争不仅仅体现在“第一时间点”的竞争上,也表现为在后续报道中。由于信息来源的限制,很多时候专业新闻媒体抢不到第一时间点,但如果能在后续报道中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高报道的质量, 同样也可以“后发制人”。

  此外,在新闻网站上,时间可以是传播者表达主观意图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重要的新闻,就应当加大报道的频率,并使它在网上存在的时间更长。

  空间与时间两种手段常常彼此融合在一起。例如现在新闻网站经常推出的专题报道。对于重大主题,动用较大的空间篇幅,用较大的频率进行报道,并配以丰富的背景资料与相关站点链接,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除了组织好空间和时间的各种手段外,新闻站点还应当适度运用多媒体手段。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新闻以多媒体形式存在,可以使不同形式的信息内容相互补充,以传达更丰富的内涵。当然,由于传统媒体上网前是有分工的,不同性质的媒体所擅长表现的形式不同,上网后,要做到同时运用好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手段,必然有一定困难。应当根据自己的特长,在发展自己主攻方向的同时,也开始着手向多媒体方向,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三 新闻网站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

  “交互性”是被渲染得最多的网络的优点之一。但是,新闻网站的交互性究竟表现为什么,人们的认识似乎还不尽一致。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网络的“交互性”至少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指用户在网络上获得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即他们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信息。另一方面,指信息的提供者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用户的反馈。(参见《关于网上媒体的交互性》,《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4期)

  从国内的情况看,目前我们一般认为“交互性”最重要的一种利用方式就是以受众为主体的读者论坛。此外,网上的民意调查及E-MAIL方式的读编交流等也是常见的。

  (一)“交互式”读者论坛

  “交互式”论坛一般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读者通过E—MAIL参与讨论,编者有权对来稿作出取舍。另一种方式则是开设BBS论坛,由读者进行实时的对话,编辑一般不直接露面。

  目前,我国上网媒体已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效果。但这种方式对我们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很多问题值得认真研究。例如以下几方面:

  1 编辑在“交互式”过程的角色

  一般认为,既然“交互式”是为了给予受众更多的权利,编辑在此过程中就不应该再出现。但实践表明,完全自发的读者论坛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混战。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合理的。因为它可以更真实地体现读者的认识。但是,作为新闻站点的论坛,似乎目的性应更强。事实上,一般新闻站点的论坛都是设有主题的。为了使讨论向既定方向发展,编辑就不应完全袖手旁观。但编辑以何种身份介入,在讨论过程中又如何把握方向,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编辑不再是“教诲者”。

  2 受众使用“交互式”论坛的目的

  尽管新闻站点设立“交互式”论坛的目的是为了特定的主题,但讨论的进展却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正像受众使用传统媒介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上网者使用“交互式”论坛的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人是为了参加讨论,有人是为表现自我,也有人是为了转换心绪。这也就造成了讨论局面的复杂化。可以说,受众在论坛中的表现也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了他们在整个网络活动中的表现。因此,借鉴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受众使用“交互式”论坛的目的以及他们如何实现这些目的,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方面有利于编辑更好地认识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另一方面,也将对于研究整个网络传播环境下受众的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3 受众在讨论过程中的心理

  “交互式”讨论具有匿名性,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心理状态会更接近他的“本我”。这也是讨论出现“无序化”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设立论坛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可以研究人们的真实心理状态,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讨论来减压。另外,人的社会心理也会对讨论的进展起作用,例如“从众心理”等。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加以分析,有助于编辑更好地把握讨论的进程。

  “交互式”论坛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仅凭感觉或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交互式”论坛对于读者的意义,与它对于编辑的意义是不同的。因此,应当从受传者与传者两方面去认识。在此过程中运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是十分有益的。

  (二)网上民意调查

  从技术上来说,网上民意调查是十分简便的,时效性也强。但是目前网上的民意调查似乎还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按照严格的民意调查的程序与方法进行。网上调查与传统民意调查有着很大不同,值得我们从各个角度去认识。我个人认为,至少以下方面是需要关注的:

  1 什么样的主题适合做网上调查

  网上调查对象只能来源于网络的使用者,而目前这部分使用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在中国。据CNNIC1999年7月公布的调查结果,目前中国的网络的使用者有67%是21-30岁,85%是男性,86%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3%是未婚。因此,把一些涉及普通大众的问题拿到网上做调查,结果就会产生偏差。找到适合于网络调查的主题,是调查结果合理、有效的前提。

  2 网上调查样本的合理性

  传统问卷调查,调查方可以根据需要抽取样本,以保证其合理性。但网上调查基本上取决于上网用户的主观意愿。而他的心绪、性格、当时环境等等因素,会对他是否主动参加调查起作用,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样本的合理性。

  3 网上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由于网络的特点,网上调查与传统的调查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研究出一套适合网络特点的调查程序与方法是必要的。

  (三)E-MAIL方式的读编交流

  E-MAIL方式的读编交流是传统的读编交流的一种延续。从理论上来说,编者与读者进行直接交流的可能性及范围更大了。但另一方面,由于读者来信数量的增多,编辑或记者反而觉得没有精力应付。尽管从绝对数量上看,编辑或记者给读者的回复会更多些(参见《关于网上媒体的交互性》 《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4期)。从编者的心理说,希望读者来信越多越好,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站点的影响力。但他们可能又觉得没有义务作出回复。那么,在新的形势下,读编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如何从制度上进行保障,都是需要做出回答的。

  网络环境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冲击,不仅限于工作方式或程序方面。从长远来看,它对新闻媒体的功能等也会产生影响。事实上,一些上网媒体已不再仅仅把自己定位于新闻信息的提供者,而是开始了与网络有关的其它服务,例如网上社区、电子商务等。只有打破传统观念,放开眼界,充分研究网络的特点以及网络社会的特点,才能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变革,也才能最终生存下去。 (作者 彭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