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带来新问题

 2005-05-16 20:03   

  在香港上了几年学,回到清华重拾教鞭,发现教学环境已有本质提高。不仅大部分教室都已经多媒体化,而且网络传播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教学手段之先进,校园网上各种教学资源之丰富(且对于本校师生都是免费的),不亚于海外的名牌大学。

  教师备课和讲课的方式与我当年就学时已截然不同。例如,对于不少课程,教师基本上可以空着手到教室去,直接在教室的多媒体电脑上调用事先安放在“网络学堂”上的教学课件(通常是做成网页或电脑演示讲稿形式的讲义)即可。而学生也不必忙于抄录课件上的内容,只需专心听讲或提问。电子教案一般会放到网络学堂的相应课程中,学生在课后不仅可随时浏览复习,还可下载或打印。

  一学期下来,在感受到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环境之高效和方便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或困惑。其中之一便是讲义应不应该全部放到网络上?对于教师而言,备课的最终成果就是一系列的演示讲稿。为了讲课方便,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便利,一节课的演示讲稿,往往包含了多种教学材料。这些材料的准备,在教师而言,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是其教学成果的一部分,具有知识产权。两个小时的课件材料,从前后收集资料,消化组合提炼到最终形成作为总体教学大纲有机部分的课件,所花费的时间,往往要好几天。

  利用课件讲课的最大好处是学生和教师都免于在课堂上因过多地书写而占用时间,从而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课程内容的讲解和理解。为此,课后把课件放到网上,供学生复习,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但问题是,课件几乎就是教师讲课的内容,有了课件,学生对于上课的依赖性就大大降低了。对于有些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重要的不是如何理解,而是如何呈现。教师准备的讲义或课件的价值,正在于对各种知识、材料、观点、思想的组织、呈现和批评。这些材料,学生一旦拥有,完全可以自学。因此,课件的易得性,客观上导致了课堂出席必要性的降低。

  这还只是教师在网络教学环境下面临的一个方面的挑战。此外,由于课程设置的相对连续性,每年教师开设的课程,不少是重复的。在完全课件化的教学环境下,如果上课的吸引力在于讲课的时候,学生对课件内容尚是未知的,因此可以一路跟着教师的思路听下去,那么这种吸引力到下一届学生那里就会大打折扣。

  教师对讲义的修改补充,在短时间内(如时隔一学期)通常是有限的。由于网络传播的极端便利,网上讲义的拷贝转贴便非常盛行。教师遇到的尴尬就在于,当他站在新一届的学生面前时,学生对他而言是全新的,但对学生而言,教师会讲些什么,几乎已没有悬念和秘密可言。

  当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教师必须在教学观念上有转变,过去那种一次备课管多年的情形不可能再出现。讲义和课件下载和点播的盛行,将迫使教师每学期都更新教学内容,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有好处的。

  (作者:金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