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之路——简论路透社的历史与发展

2008-03-27 15:24:24 星期四     

  发展简史

  路透社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之一,其创办历史、发展规模与经营效益在各国通讯社中均居前列。100多年来,路透社始终注意随时根据内外情况变化和信息市场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及经营方针,适时变更所有制形式,采取逐步积累、稳步发展的策略,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发展道路。

  一、路透社与路透社的创办

  1851年10月14日,在伦敦金融街皇家交易所1号,挂起了“路透办事处”的牌子,路透社正式宣告成立。

  路透社创办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Paul Julius Reuter,1816—1899年)在股票交易所密集的伦敦金融街设立办事处,其初衷是快速搜集和传递最新的股市信息,以满足银行、公司、交易所和股票商们的需要。路透个人的经历对路透社创办初期的业务方向和经营重点具有重要影响。他在叔叔开办的银行当过职员;他的妻子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他1848年在哈瓦斯通讯社当过译员,后来自己办过译报馆,1850年又在亚琛建立过办事处,有过收集和传递金融信息的实践……正是这些因素促使路透这个德国籍犹太人瞄准了英国伦敦这个世界金融中心和通讯枢纽作为自己发展通讯事业的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建起了庞大的“新闻通讯王国”。

  一开始,路透只是向用户提供伦敦和巴黎两地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和收盘价,后来,其业务范围逐渐扩大。路透通过当时刚铺通的连接英国和法国的海底电缆收集来自欧洲大陆的各种最新金融信息,然后以“路透社快讯”的形式出售给金融机构和股票商。为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传递速度,路透在欧洲各国首都都设立了通讯员,在巴黎、柏林、维也纳、雅典、阿姆斯特丹等商业中心建立起通讯和销售网络。这些原本用于传递金融信息的通讯网络后来在传播政治新闻时发挥了作用。

  当时的欧洲政局动荡,战事频发,人们关心形势的变化和战事的进展,需要了解与此相关的各种政治、外交和军事新闻。而英国政府1855年6月30日取消“知识税”后,英国报业获得长足发展,媒体间竞争促进了对新闻时效的要求,这也为路透调整发展战略,开发新闻产品,占领媒介市场提供了良机。

  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年)期间,路透通过他的通讯网络将采集到的最新战况及时在皇家交易所公布,引起了金融家和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渐渐地,路透社以其殉节、准确的新闻传播在国内外经济界赢得了声誉。

  路透新闻传播业务的成功,关键在于向报界的扩展。为此,他想方设法,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当时英国的报纸只相信自己记者采写的新闻,路透企图与其签订供稿合同的谈判屡屡受挫。特别是英国第一大报《泰晤士报》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出这一消息。10月13日,《泰晤士报》总编终于同路透签订了供稿合同。从此,路透社实现了从金融街到舰队街(报刊街)的跨越,确立了自己在英国新闻界的地位。

  此后,路透社播发的拿破仑第三在国会讲演暗示要参与普鲁士—奥地利战争和林肯总统遇刺等几条独家新闻更使其名传海外,声播遐迩。至1870年与法国的哈瓦斯通讯社和德国的沃尔夫通讯社共同缔结瓜分世界新闻市场的协定,路透社已经成了内容垄断国际新闻传播,具有世界影响的新闻通讯社之一。

  1878年,保罗.朱利叶斯.路透把自己苦心经营了27年的路透通讯社交给了大儿子赫伯特.路透。此时的路透社已改名为“路透电报公司”,股份在伦敦交易所上市出售,其新闻与信息传播网络已随着电报线路的延伸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中东地区,几乎世界各国都有其记者的足迹。

  二、路透社的调整与变迁

  路透夫妇当年在伦敦金融街挂起“路透社办事处”的牌子时,身边只有一个12岁的小工作人员,而传递信息的方式还只是手抄、口传、快步跑。为了争取用户,路透甚至沿金融大街挨家挨户登门拜访。而今,路透社已成为拥有万余员工、200多个国内外分支机构,总资产已达几十亿美元的信息传播企业。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路透社经历了无数次的调整与变迁,不断适应形势需要,逐步发展壮大。

  (一)经营方针的调整

  适时调整经营方针是路透社成功的关键,保罗.朱利叶斯.路透就是靠着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把路透社引向成功之路的。

  1848年,路透到哈瓦斯通讯社做译员,当他看到翻译新闻稿能赚钱时,半年后他便辞职独自办起了一个小译报馆,将法国报纸上的新闻译成德文提供给德国报纸。当发现译报工作辛苦而受益不富时,路透断然决定关门停业,另寻出路。

  1849年底,巴黎至布鲁塞尔、柏林至牙琛间分别开通电报线路,哈瓦斯通讯社和沃尔夫通讯社各据一段,经营新闻业务。鉴于牙琛至布鲁塞尔之间尚无电报可通,路透便见缝插针,在牙琛建立办事处,运用火车、马车,甚至饲养了40只信鸽在两地之间传送来自柏林和布鲁塞尔的股票行情及各种金融、商业信息。

  1850年底,牙琛至布鲁塞尔间的电报线路开通,牙琛办事处作为“中转站”已失去意义。这时,路透打听到在英国的高佛和法国的加莱之间正在铺设连接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的海底电缆,于是,他便迁往伦敦,在金融街设立办事处,寻求新的发展。

  路透社一开始以提供股市金融信息为主,很快,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逐渐增加了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新闻。当英国报业的发展与竞争形成对新闻信息的大量需求时,路透社迅即将新闻业务扩展到报界,达成了同包括《泰晤士报》在内的伦敦主要报纸的供稿协议。

  为扩展新闻业务,路透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使其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它便通过加强经济业务的办法,增加收入,补偿新闻业务造成的困孙。除了增加经济信息的采集与传播的业务外,路透社还先后开办了私人电报汇款业务及银行部和广告社,并且采用最新电脑技术装备业务部门,开拓电子信息市场,以图扩大经济实力。

  经济业务的全面开展,给路透社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收益,经济业务在通讯社内的地位日显重要。与此同时,传统的新闻业务却受到冷落和忽视。为防止因此种情况蔓延而导致总体业务受损,20世纪80年代初,路透社决定将新闻业务和经济业务两部门合并,实现一体化管理和运营,靠新闻产品闯牌子,借经济业务增效益,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良好循环,提高整体实力。

  路透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根据客观形势和内部情况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经营方针。每次调整都会带来新的机遇,形成新的发展。

  (二)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变更

  路透社作为一家私营企业,自保罗.朱利叶斯.路透1851年创办以来,百多年中,其所有权和管理权几经变更,但无论由谁和采用何种方式掌权和经营,都尽力维护和保持其业务与经营的传统,使之得以不断前进和发展。

  路透社作为家族企业的历史持?4年。老路透于1878年将自己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积累起来的产业交给了长子赫伯特。有“儒商”之称的赫伯特在路透社社长(正式名称为路透电报公司总经理)的交椅上整整坐了37年,比他父亲长了10年。

  赫伯特接手时的路透社面临着许多难题:财政步步吃紧,电报业务和新闻内部竞争日趋激烈,要使父亲创立的事业得以继续和发展,担子并不轻松。他通过实行电报代码化、发展民间电汇业务、采用电传打字技术、与报纸联合社合作等手段进行了一系列不动声色的改革,终于度过了一个个难关,将“路透之舟”驶入坦途。

  1915年,路透家族与路透社分手了。4月18日,头年刚刚创建了路透银行并准备让其独子休伯特接班的赫伯特在妻子去世3天后,抛下了他的事业自杀身亡。休伯特无意继承家业,此时已当兵去了前线,一年后在前线阵亡。

  路透社的继任者是由主要负责人会议选举的。9月间,原驻开普敦分社社长罗德里克.琼斯受命担任社长(总经理)。从此,开始了由非路透家族成员掌权的“路透新时代”。

  罗德里克.琼斯在掌权一年后与董事长马克.内皮尔买下了路透社的全部股份,将之改名为“路透有限公司”。1919年,马克.内皮尔去世,琼斯兼任董事长,大权集于一身。为防止权力旁落,琼斯于1925年将路透社的大部分股票卖给了英国报纸联合社,使其成为路透社的拥有者。1941年,在引退前,琼斯又把自己剩余的股票和英国报联社的一部分股票卖给了英国报业主联合会,使其同报联社各持路透社的一半股票。这样,路透社便成了英国新闻界共同拥有的通讯社。1946年,澳大利亚报联社和新西兰报联社先后购去了一部分股票(1948年,印度报业托拉斯也购了一部分股票,但后又卖出),成为路透社的新股东。从此,路透社开始发展成为国际性通讯社。

  1941年2月,琼斯因在领取政府津贴问题(1938年9月希特勒入侵苏台德以后,英国政府一直为其提供津贴,资助并要求其按政府要求扩大海外宣传)上与董事会其他成员发生分歧,辞去董事长职务,由塞缪尔.斯托里接任。此前,他的总经理职务已在1939年由克里斯托弗.钱塞勒担任。琼斯在路透社主政26年,为路透社的稳定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并最终促成路透社成为英国新闻界的公共财产。

  经过改组后的路透社成立了托管会,声明在任何时候,路透社都不能落入任何单一利益集团或派别之手。

  进入60年代后,执掌路透社权力的是年轻的驻外记者杰拉尔德.朗。当时,路透社困难重重,甚至濒临倒闭。他大力削减预算,裁减人员,并且果断引进先进技术,实行电脑报价,推出一系列电脑化的信息业务,采用电脑编辑系统等,增强了路透社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 1981年,格伦.伦弗鲁接任社长兼总裁。他上任不久便将长期存在隔膜的新闻业务和经济业务两部门合并,强化了通讯社的整体功能。同时,他还收购了国内外的一些新闻、通讯公司,买下了维斯纽斯电视公司55%的股份,开通了卫星传输线路,扩大了业务范围,控制了多种类、多媒体、多功能、全方位信息传播的主动权。

  为“筹集资金,再图发展”,路透社从1984年7月4日起在伦敦和纽约股票交易所陆续向全世界出售1亿多份普通股票,从而使路透社成为一家公众控股公司,遍布世界的股东总计达2万多人。从此,路透社的所有权实现了国际化,路透社也完全成为一家国际性的通讯社。

  1991年3月,曾任亚洲部总经理的彼得.乔布解体退休的格伦.伦弗鲁担任路透社的社长兼总裁。

  整个90年代,路透社的业务和经营均稳步发展,年收入和利润都呈增长趋势(1997年经营收入达28.82亿英镑,合47.6亿美元),其影响力亦在不断扩大。

  从所有权性质看,路透社属国际性的股份制企业,不具官方通讯社性质,但英国政府通过控制新闻源和新闻发布权等形式对其施加影响,使其为它的内外政策服务。

  业务状况及特点

  路透社的大厦是由其庞大的机构和范围广泛的业务支撑着的。为求生存与发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其业务与经营逐步达到一定规模,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传统和特点。

  一、业务状况

  (一)机构及人员构成

  路透社的总部设在伦敦,现在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07个分社、记者站和办事处,其中分社127个。

  路透社下设5个分布:英国及爱尔兰分布、美洲分布、欧洲分布、亚洲分布和中东及非洲分布。各分布负责组织和监督该地区各分支机构的新闻、图片及经济信息的编辑工作。从80年代起,允许各分布集中编发本地区的新闻稿提供给本地区的订户,同时还可选择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传给总部,然后向全世界播发。

  路透社现有各类工作人员14348人,其中编辑、记者、摄影和电视摄像1863人,其余的分别从事技术、营销、市场预测与分析、财会、行政管理等工作。

  路透社的国外分支机构还雇有一批当地人担任通讯员、信息员和译员。

  (二)发稿情况

  路透社每天用14种文字向1000多家报纸、700多家电台、130多家通讯社和40多家图片社提供文字、图片和图表新闻。其中文字稿约500万字,新闻图片也相当可观。

  从1964年起,路透社同维斯纽斯电视新闻社合作经营播发声像新闻。1992年,它完全收购了该社的全部股份,将其改组成路透电视公司,每天向世界上900多家广播电视机构提供电视新闻。

  路透社建立的以伦敦为中心的全球通讯网络,有330条国际专线,可以连接130个国家和地区,在英国、美国和阿根廷设有3个卫星地面站,在伦敦、纽约、东京设有3个技术中心,有6个卫星通讯网络和5000个碟型卫星接收站。这个通讯网络每天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20多万台电脑终端,向4万余家新闻媒介、公司、银行、交易所、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研究机构、饭店旅馆等提供新闻及有关货币、证券、期货、商品等各类经济信息。

  (三)主要业务及产品

  路透社的业务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新闻业务,主要向媒体用户提供最新采集、加工的各种国内外新闻信息;另一部分是经济业务,主要向用户提供各种金融与经济信息,同时提供相关的设备、技术及服务。路透社的产品不仅品种多,范围广,而且质量与服务也好,在世界信息及通讯业中颇有影响,很受用户青睐。

  路透社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1.信息产品

  信息产品是路透社所有产品中的主体部分,其数量最大,用户最多,效益也最好,其收入占路透社总收入的7成左右,利润占到80%左右。

  即时信息(Real Time Information),是指那些能直接反映出和影响市场当时行情的最新信息。路透社提供的即时信息产品主要是以金融市场为主的各类市场营业现场当时的交易价格等市场行情,其中包括货币及金融期货信息、股票、证券信息、资本市场即借贷市场信息、期货及现货商品信息、船舶海运信息、能源市场信息、数据输入信息等。路透社的此类产品在世界信息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据有关专家估计,在全世界所有接收即时信息的电脑终端中,至少有30%是属于路透社的,而接收有关外汇交易的即时信息的电脑终端比较占到75%。

  历史信息(Transaction Products),是指那些预先存储于电脑资料裤中的供订户调用的有关价格行情、市场动态等方面的信息及其他通讯社和报刊社已播发的各种信息。此类信息产品时效性虽没有即时信息强,但它也要求一定时效,要求提供最新的有关信息。

  交易所系统(Trading Room Systems),即信息处理系统,是指为用户提供能在交易所处理来自各种渠道的大量信息的电脑终端和通讯网络。这是一种全面的交易所服务系统,包括研制、出售、安装等技术服务。

  2.交易产品

  交易产品是指各类交易市场的交易者相互进行直接的股票、货币、黄金、期货等交易所需的电脑终端、通讯网络等产品。90年代初期,路透社提供的此类产品占据全世界这一产品市场份额的90%以上,具有垄断地位。

  3.媒介产品

  媒介产品是指向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提供的各种文字、图片、图表、电视新闻以及政府文告、商业报告等信息产品。目前,此类产品在路透社的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但由于是“拳头产品”,路透社还是十分重视的,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传播服务水平。

  二、业务特点

  路透社建社100多年来,尽管所有权及掌权人几经更替,其间曾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曲折,但都始终强调业务质量,重视业务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业务工作的一些传统和特点。

  (一)讲求时效

  路透社的新闻一向以“快捷、及时”著称。老路透把“新闻要快,要客观,要敢于冒风险”作为该社发布新闻的指导方针。为了争取时效,抢发新闻,路透社总是千方百计,把握时机,力求出奇制胜,有时为了抢发一条新闻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当年,路透在亚琛开办通讯业务时,因布鲁塞尔至亚琛间无电报线路,为了赶时效,便用信鸽传递金融信息,此举在世界通讯史上成为一段佳话。后来,他又用拦截邮船的办法,快速传递有关美国南北战争的消息。1865年4月14日,美国总统林肯在福特剧院遭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身亡。路透社驻纽约的特派记者詹姆斯.麦克林收到该社驻华盛顿记者发来的一篇详细报道林肯遇刺现场情况的电报稿,他立即租用一艘牵引快艇,追赶早已驶出港口的定期航班邮船。他将新闻稿装入木盒,使劲扔到邮船上,终于使这一条轰动世界的独家新闻及早面世。

  类似的独家或首发新闻,如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停火、1956年3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发表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1990年7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1年的苏联事变等,使路透社在快速报道重大国际事件方面赢得了声誉。

  路透社对金融市场信息的传递更是快得惊人。当今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往往是以秒来计算的,路透社的信息发布系统能将世界各地的金融和外汇交易市场的信息立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路透社讲求时效还体现在它的“紧跟电讯”的发展方略上。往往是电报线路延伸到哪里,路透社便立即尾随而至。英、法间海底电缆贯通前一个月,路透社就已在伦敦设立了办事处;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线路与欧洲大陆刚刚开通,路透立即在孟买和科伦坡设立了办事处;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铺设了连接欧洲和上海以及上海和场记和长崎的海底电缆,路透很快就在上海、长崎和横滨建立了分设。而为了联结德国与俄国和中东的电报线路,1865年,路透甚至自己投资在北海铺设海底电缆。

  为了保证传播时效,路透社不断投入巨资,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安装新设备,尽量使用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争取传播的快速、高效。

  正是这些举措,使路透社在传播时效上掌握了主动权。“快速、及时”已成为路透新闻的一大特点。

  (二)注重质量

  路透社在国际新闻界的信誉和影响同其注重新闻产品与新闻传播的质量分不开。它采取的策略是,靠着及时、准确、客观而充分的新闻报道去吸引订户,创出牌子,进而逐渐扩大其他产品的销路,提高综合经营的效益。

  强调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是路透社确保新闻传播质量的最重要的内容。路透社要求其采编人员把准确性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在其作为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行为准则的《采编人员手册》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了关于新闻报道“准确性”的一些基本要求。

  在我们的报道中,准确性高于一切。

  切勿歪曲事实,切勿加入不公正的感情色彩,切勿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导语或生动的短语而失去平衡。

  记者在搜集材料时必须核对每项事实。编辑必须对报道中前后不一或未著名出处的有争议的说法提出质疑。记者和编辑必须确保报道的意思和平衡不因使用不精确的语言而受到损害。

  如果你对报道中的某个事实有疑问,在未弄清其准确性之前不要发稿。如果你对某个次要细节没有把握,而稿子的时效性不很强,那就先省略掉这个细节,发完稿后再去核查,然后予以补充。

  新闻报道力求客观作为路透社一直提倡的一项报道原则,也是其确保新闻传播质量的重要内容。为使报道客观的要求便于实际操作,路透社对新闻写作提出许多具体要求。如:

  新闻报道须交代消息来源和事实出处;

  新闻报道要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新闻报道因尽量使用“中性”词;

  新闻报道要不偏不倚,搞平衡报道;

  新闻报道不宜加以评论,评论应与消息分开,等等。

  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和客观,路透社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因“接受除价值微不足道者以外的礼物”,或为了“接受免费交通、注塑及类似事件”,而“置编辑方针的正直于危险之中”。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路透社的新闻报道还很难做到完全准确、客观,但为了自身发展和通讯社信誉的需要,它还是按其价值观标准,尽量注意维护新闻报道的准确和客观,以提高新闻通道的质量。因此,路透社的新闻报道不但在新闻传播界有广泛影响,在金融机构和企业界也很受欢迎。各种新闻和经济信息产品的订户不断增加,至90年代,各类订户已达到万余家,遍及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订户认为,路透社的新闻报道不但迅速可靠,而且具有影响世界市场的力量。根据路透社的新闻报道,可以对当前市场行情、金融形势,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的态势及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准确、客观的评价,从而有助于确定正确的经营、投资方向和策略。用户的选择和评价是同路透社长期以来注重新闻传播的质量有着密切联系的。

  (三)优化服务

  当年路透建社之初就是将路透社作为一家商业通讯社经营的。所以,一开始路透社便把为银行、企业和股票商提供有关金融、股票和商业方面的信息服务作为目的。路透社的整个经营和运作完全遵循市场规律,用户被视为顾客,员工作为企业的雇员唯有以用户之需要为标尺,努力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

  路透社根据市场和用户的需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服务范围,改进技术装备,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综合化服务。

  1.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服务范围

  路透社经营的产品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一开始专门提供有关证券、股市行情信息产品,继而到提供大众媒介采用的新闻信息,再到提供供用户用于交易的通讯技术、设备等,最后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包括信息产品、交易产品、媒介产品三大板块的产品结构类型,满足了从企业、银行、交易所到大众媒介、政府机构、商务机构、研究机构等各类机构、各种人员的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随着沉淀结构的调整,路透社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但能提供最新新闻信息,还能提供市场即时信息;不但能办理证券、起火交易,还能出售电子技术装备,提供各种信息检索、技术服务等。

  仅就新闻产品而言,路透社除精心搞好文字新闻的传播外,还不断开发新的新闻品种,开拓新的新闻产品市场领域。

  1984年,路透社以576万美元买下了合众国际社新闻图片部的海外部分,并与该社签订了为期10年的供稿协议,决定从1985年起向合众国际社提供美国以外的国际新闻图片。

  1987年,路通社开辟了一项名为“国家报道”的世界信息服务业务,订户通过电视屏幕可以得到90天以来路透社对190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新闻报道。

  1988年,路透社又开始为美国的晚间新闻报道节目专门提供消息和评论,拓宽了在美洲的服务范围。

  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路透社推出“路透新闻图表”,以图表形式介绍冲突各方军事实力及地理位置情况,受到欢迎,从此增加了一个新的服务项目。

  1992年,路透社买下维斯纽斯电视新闻社全部股份,开始向订户提供电视新闻。

  1998年6月,路透社决定向美国奈特一里德报业集团开设的40个因特网网站提供新闻。

  路透社的优化服务不但体现在服务范围的广泛上,还体现在产品内容的细致上。例如,它所提供的商情信息就包括:市场交易的价格及波动情况;各交易市场的一般情况;外汇市场情况;生产和股票的统计调查;对商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者影响的消息;与市场动向有关的重大国际新闻;著名报刊的重要经济评论选粹等。这些信息对机敏的厂家和商人具有重要价值,对其掌握营销主动权,获得更大利润帮助很大。

  实行灵活的销售方式也是路透社优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为争取用户,路透社允许用户免费试用该产品3个月,满意者签定合同。在试用阶段,路透社为用户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尽量满足用户的各种要求。这种销售方式很受用户欢迎。大多数试用者后来都成为正式订户。

  2.改进技术装备,提高服务质量

  为保证服务质量,提高经营效益,路透社十分注意改进技术装备。它每年都要从利润中抽出数千万乃至数疑英镑的资金来更新装备,改进技术,它总是要不失时机地研制和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使其为提高传播和服务质量服务。

  1964年,路透社首先引入美国厄特罗马尼亚公司研制的“股票大师”电脑报价系统,用其向欧洲传递股市行情,由此,迈入了用电脑传送股市信息的时代。

  1973年,路透社估计到货币价格资料将大有销路,于是便研制成功了“莫尼特”货币汇率电脑系统,用此设备可以同时把几十家银行的牌价直接显示在同一屏幕上,及时提供货币兑换价格升降的最新信息,大大方便了货币交易。在西方外汇市场动荡不定,风潮迭起的70年代,这一系统很受欢迎。

  同年,路透社在纽约编辑部开始采用电脑编辑系统进行写作、编辑和发送新闻。

  1976年,路透社开始建立监控台,这是一套在几秒钟内就能将世界各地大量情报显示在屏幕上的信息收集系统。这套系统的服务项目容量很大,包括106种货币的汇价、135种商品、37000种股票、3000种债券,以及各种物资的交易信息,甚至还能提供货舱空虚吨位及干货航运市场的情况等。

  1979年,路透社在伦敦兴建技术通讯中心,通过60台电子计算机和5000余条线路,向世界各地订户输送各种新闻信息。两年后又在日内瓦建立一个同一规模的技术中心,以便在一套设备出现鼓掌时另一套能自动启用,从而保证路透社的传输线路畅通无阻,其新闻与经济信息任何时候都能及时发出。

  1981年,路透社又推出“莫尼特”交易系统,使外汇交易者利用这一系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成交,一笔生意在两三秒钟之内即可做成,大大方便了用户。

  1987年,路透社开始通过卫星向拉美地区装有小型接收天线的订户直接传送新闻、图片和市场行情,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国际通讯卫星开展此项业务的通讯社。

  1990年,路透社又推出一种以中等功率的个人电脑为基础的信息接收和处理系统,并且根据用户需要设计了具有多种功能的软件。这种系统能在一个屏幕上划分出几个窗口,同时显现几种信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为路透社实行产品的“交叉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7年,路透社花了1100万英镑(合1800万美元)用来解决计算机系统的“千年日期”问题。

  现在,路透社拥有的环境高速数据网和集成数据资料网,已形成四通八达,可以迅即提供和反馈各种信息的通讯网络。目前,路透社在世界各地拥有21000多个电脑终端客户,除向各国新闻机构及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外,还同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工商企业、银行、科研机构等保持信息交换关系,并与美国、日本等国的电脑数据库中心并网,交换信息资料,这就使路透社掌握了全球通讯的主动权,成为世界一流的通讯社。

  经营与管理

  路透社作为世界上历史最长的通讯社之一,历时一个半世纪而不衰,市场不断拓宽,事业稳步发展,影响经久部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究其要者,是它的出色的经营战略和严格的企业管理。

  一、出色的经营战略

  路透社的经营者们颇具战略眼光,他们总是能随时根据国内外市场发展和自身生存的需要,迅速确定既符合当前需要又具有长远意义的企业发展战略。总结其经验,路透社百多年来所走的是一条市场化、综合化、国际化和科技化的发展之路。

  (一)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路透社一开始就是适应股票交易市场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商业通讯机构。它始终以市场为导向,精心配置资源,开发产品,组织销售,发展生产,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路透社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服务项目及形式的变化与改进,无不根据市场的需爱,考虑用户的需求,适应市场的变化,遵循市场的运作规律。

  农社非常重视市场调研,注意对市场新需求和新产品的可行性论证,同时善于发现和捕捉市场契机,按照市场的需要发展生产,组织经营。路透社的信息品种由股市信息、商贸信息、经济新闻信息到政治新闻信息的变化与充实;新闻品种由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视新闻到图表新闻的丰富与发展;产品类型由信息产品、媒介产品到交易产品的调整与变化都说明了这一点。总之,市场和用户需要什么产品,它们就开发和生产什么产品;市场和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它们就收集和提供什么信息;市场和月户需要什么服务,它们就提供和做好什么服务。

  为拓展市场,争取用户,路透社十分注意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方式,同时注意开展公关活动,搞好产品促销,以使自己的产品牢牢占领世界信息市场。

  (二)走综合化发展之路

  路透社所有业务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取利润。所以,它总是千方百计、不遗余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尽量使信息产品增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营收入。为此,路透社一方面坚持广开渠道,努力增加信息产品的品种,扩大信息产品的覆盖范围,保证信息产品充足的数量,争取多出信息,做到以“量”取胜。另一方面则坚持在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上做文章,即尽量增加信息产品的实用性和可信性,做到以“质”赢人。

  路透社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方面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走“综合化”发展之路。

  所谓“综合化”,是指将尽可能多的信息综合为一体,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提供更方便、更周到的服务,以使信息总体增值。

  信息产品的综合性开发和利用体现在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具体做法是:

  一是将尽可能多的信息综合进每一单项信息产品中,增加这一信息产品的信息容量。这可以通过扩大每一信息产品中的覆盖面和增加每一信息产品中信息的门类来实现。

  二是尽量向每个市场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产品。这可以通过尽可能研制与开发适合某类市场特殊需要的系列产品和尽可能将同一信息产品打入尽可能多的不同类的市场来实现。

  路透社的“综合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其信息产品在市场占有范围、占有份额上取得了优势,在整体竞争力上战胜了其他通讯社。

  (三)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总20世纪40年代澳大利亚报联社、新西兰报联社和印度报业托拉斯相继成为其股东,到80年代,公开向全世界出售其股票,路透社完成了其所有权的“国际化”过程。现在的路透社已不是一家英国的通讯社,而是一家由英国报联社、英国报业主联合会(各占有40.5%的股权)、澳大利亚报联社和新西兰报联社(共占15%的股权)及国内外2万多名个人股权者所共同拥有的国际性通讯社。

  路透社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按它自己的解释是为了确保其独立性。因为历史上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都曾对其软硬兼施,用提供优惠待遇和经济补贴的方法,让其每天播发指定发布的政府公告,用于宣传目的,使其名誉受损。1941年,路透社实行改组,成立了托管会,意在摆脱英国政府和少数团体或个人的控制。1984年,路透社再次改组,明确规定了个人控股不得超过15%,并专门设立了一个由托管会掌握的具有否决权的份额,用于当路透社一旦被某一个人控制(即拥有30%的股份)时,由托管会行使这一否决权,宣布其任何股权交易无效。

  路透社的“国际化”还体现在其员工的批用和市场的拓展上。

  路透社除了在董事会中有包括澳大利亚报联社和新西兰报联社代表在内的外籍成员外,还根据工作需要聘用了大批外籍员工担任记者、编辑、译员、技术人员和推销人员。该社现有的万余名员工就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没个部门和分社都有外籍员工。这种员工的国际化既有利于开展工作(国外分社聘用当地员工没有语言障碍,又熟悉本国情况),又有助于节约开支(国外分设聘用当地人,支付的工资及其他费用一般都低于英国人),同时也有利于维护通讯社的独立性(外籍员工更便于抵制来自英国政府施加的压力和影响。)

  在市场开拓上,路透社从一开始便瞄准了国际市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发展的第一批用户就有巴黎的银行家和商人。在后来的发展中,路透社出于其拓宽市场,扩大经营,增加收入,影响世界的战略考虑,始终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海外。无论是产品的结构的调整,经营范围的变动,还是服务方式的变化,都立足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目前,路透社信息产品营销及相关服务开展所及的范围已遍布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经营收入中有80%左右来自海外。

  路透社的国际化发展过程既受到某些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含有自身主观上的努力。作为一家世界性通讯社,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应属高明之举,也是必然之路。

  (四)走科技化发展之路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走科技化发展之路也是路透社的成功经验。可以说,路透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同世界通讯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路透社一项重视利用最新科学技术。其创始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提出的“紧跟电讯”,就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它表明,路透社始终盯紧最新科学技术前沿,用以引导自己业务的发展,开拓自己的产品市场。作为一家信息产业,一家世界性的通讯社,就是要用最新科学技术在信息传送、信息接收、信息分析、信息利用等方面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最边界的技术服务。简言之,就是要使自己的信息产品及相关服务拥有技术优势,占据领先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路透社每年要拿出全年总收入4.5%左右的资金用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

  从60年代引入美国的“股票大师”电脑报价系统,70年代研制成功“莫尼特”货币汇率系统,建立电脑监控台和技术通讯中心,到80年代推出“莫尼特交易系统”,建立集成数据资料网,运用国际卫星通讯技术,到90年代采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路透社在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方面始终走在前面。这些新科技的应用不但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了信息传播质量,而且大大方便了用户,使其能更边界地接收、分析和利用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从而赢得了用户,稳住了市场,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扩大了路透社的影响。

  二、严格的企业管理

  路透社严格的企业管理是其事业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了实施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路透社一方面注意理顺内部管理体制,使其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注意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使之能承担起企业发展的重任。

  (一)理顺管理体制

  路透社作为一家股份制企业,实行董事会管理体制。董事会是路透社的最高领导机构,由一名董事长、若干名常务董事和董事组成。董事会每月开会一次,讨论重大问题。董事们多为挂名,平时并不过问路透社的日常工作。路透社实际上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制是执委会,由其决定并负责处理路透社的重大业务和财务问题。执委会由总经理、副总经理、助理总经理和总推销及技术三个专门委员会。执委会每月举行一次全体会议。

  由于历史上家族管理造成的影响,路透社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传统的集权制管理体制,所有决策权都集中于伦敦总部,因此,严重束缚了员工的手脚。

  为改变这种状况,增强企业活力,1981年接掌权力的格伦.伦弗鲁大刀阔斧,实行了一系列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他首先将长期存在隔阂的新闻业务和经济业务两大部门合并,以便更好地发挥两个部门的整体实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对驻外机构的管理办法也作了果断的调整。

  路透社的主要新闻业务和经济业务都在海外,作为一家驻外机构庞大的世界性通讯社,对国外分支机构的管理是个重要环节。为调动各地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伦弗鲁决定简政放权。他以世界三大国际金融与信息中心的伦敦、纽约、香港为基地,将全社会分成三个地区性利润中心,分别成立欧洲部(总部在伦敦)、美洲部(总部在纽约)和统辖海外其他地区的海外部(总部在香港)。三个地区分布的总经理拥有人事、财务和经营权,总社只提出期限实现的“预期目标”,承担检查、监督及协调责任。这一改革旨在鼓励各地区分布独立负责。在本地区内,各地区分布的总经理对本地区的工作全权负责。在报道上,各地区分布拥有独立发稿权(编发本地区的新闻稿提供给本地区的订户);在经营上,允许自主经营,自求发展。各地区分布的总经理有较高的地位,他们多为董事会和执委会成员,在全社重大问题上拥有发言权。

  与此同时,分别在伦敦、纽约、香港设立三个发稿中心。各中心按当地时差承担一天中三分之一的发稿任务,从而实现了路透社所有稿子均在白天发出的目标,大大提高了新闻稿的时效,也加大了经济信息的实效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这种管理体制在经过一段时间运转后又作过一谢调整。现在的路透社下设英国及爱尔兰、欧洲、美洲、亚洲、中东及非洲五个分布,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管理体系。

  1991年3月,彼得.乔布担任路透社社长兼总裁之后,提出了全部工作要体现为“前线单位”(指五个地区分布)服务的思想,并深入开展“质量运动”,使路透社的管理更加完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也呈增长之势。

  (二)加强队伍建设

  员工的素质如何,直接关乎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程度和水平,影响着且的发展。因此,路透社十分重视员工队伍建设,通过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健全的人才培训体系对员工进行管理、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使他们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1.精简冗员,提高队伍质量

  路透社员工总数超万人,近年来,为减少人员开支,提高工作效率,采取了一系列减员增强的措施,通过精简冗员来提高队伍质量。仅1991年一年就裁减500人,收到一定效果。

  2.严把进入关,吸纳优秀人才

  路透社招聘人才有严格的要求。大学毕业生须有硕士或学士学位,除精通英语外必须掌握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而且入社后须接受培训,见习两年半后方可视其表现转为正式职员。除此外,路透社每年还以优厚待遇向社会招聘一部分急需人才和业务骨干充实关键岗位。

  3.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要求

  路透社通过制定一些内容条规和手册,对员工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1991年制定的全文约20万字的《路透社采编人员手册》,就对新闻报道和采编人员做出了许多具体规定,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包括写作方法、报道方式、行为规范等,用以规范新闻采编工作。

  4.提拔重用年轻人,实现管理干部“专业化”、“年轻化”

  为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作用,路透社近年来提拔了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富有实践经验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到中高层领导岗位,让他们发挥重要作用。执委会现任的10名成员大都40多岁,任职时年纪最轻的才30多岁。

  5.加强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为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路透社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培训体系,对员工进行经常化的业务培训,使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吸纳新观念,掌握新机能,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路透社在5个地区分布均设有培训中心,负责实施培训计划,使全社员工人人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各培训中心都采用先进的培训手段,聘请资深教授、专家和本社业务尖子任教,以保证培训效果。路透社每年要拿出占总收入1.5%左右的资金用于培训工作。仅伦敦培训中心,每年培训经费的预算为400万英镑,参加培训的人员在5000—7000人次左右。经过培训的员工重返岗位以后大都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企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尽管作为一家西方通讯社,路透社的办报方针、发展方略、业务规范和工作传统自然会带有资产阶级新闻传播机构的特征,其政治倾向、经营思想和新闻价值观也必须属于资产阶级的,但它的一些经营思路与战略、管理机制与方法、报道程序与方式还是体现和反映了通讯社发展的一些共同规律,其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的。本文就这方面的内容作了些粗浅的论述,但愿能为正在深化改革中寻求新发展的我国新闻界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参考书刊及文章:

  1.仓田保雄(日)《路透其人和路透社》,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2.张允若、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七国新闻传播事业》,虫且出版社1988年版。

  4.唐润华《路透社的成功之道》,载《新闻业务》199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