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席勒(Dan Schiller)/文 常江/译
上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早期,人们曾尝试构建一个国际信息新秩序(NIIO),并藉此引起巨大争议。这段往事,今天已很少有人知道。更重要的是,尽管从那以后,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但国际信息新秩序的中心思路却始终未变,那就是:世界信息系统的供给是由少数国家宰制的。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该思路不仅依然有效,而且还就“控制”的问题增加了新的实用性考量。
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的斗争,源于美国与亚非拉欠发达国家间的对立关系,尽管这些国家大多在二战结束后的20年内从帝国主义陨灭的烟尘中宣告独立。国际信息新秩序运动的组织核心,是不结盟运动(NAM),该运动始于尼赫鲁、苏加诺、纳赛尔和周恩来在1955年共同参加的万隆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不结盟国家谋求自主,即克服帝国主义统治的残余力量,并追求独立的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路径。他们坚持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务必改变全球系统的经济基础。资源和资本一度只从殖民地和前殖民地流向西欧及美国,如今需要在国家发展的前提下重获引导。
及至1970年,分析人士开始意识到:正在进行中的信息与传播的结构变迁其实并未对不结盟国家的庞大经济发展计划起到什么积极作用。事实上,人们渐渐发现,国际传播正在演变为一种新型权力宰制的前沿——“新殖民主义”。这一浪潮的始作俑者是新闻业。在世界绝大部分区域,如美联社和路透社这样的新闻通讯社广泛传播着不以国家发展为主要诉求,而仅仅代表着外国资本与都市社会阶层利益的价值观。很快,这种传播的偏倚扩大到新闻之外的领域。当商业广告主抢占了国家传媒系统并使之为商品促销服务,美国电视开始如洪水般向全世界倾泻消费主义的影像。革命性的新技术对国家主权提出了额外的挑战。例如卫星遥感技术,就使美国军方和大型公司拥有了攫取他国农作物和自然资源(如石油)等领域信息的特权——这些信息一度是由他国政府保密的。再举个例子,通过将计算机接入电信网络,大公司便可以借助“跨境数据流”来建立全球供应链,使自己的产品比那些实力不太强的竞争对手的产品更为廉价,从而使国家的政策制定权威形同虚设。
国际信息新秩序运动的支持者认为,全球信息供给系统所发生的上述激烈重构,不但没有强化不结盟国家的民族自决,甚至发挥了与之完全相反的负作用。后殖民国家的发展被绑架了:它们被纳入了一个“横空出世”的宰制性的跨国资本主义体系。
国际传播新秩序对上述趋势提出了挑战,其倡导者批评美国式的商业媒体、文化产品出口以及将新传播技术当作统治工具的行为。如何指望来自北美和西欧那些表达大都会精英的新闻价值观去帮助弱小的农民阶层?西方式商业主义又怎会放弃侵占、让独立国家发展亟需的资源“物尽其用”?难道主导整个计划实施的中心思想不应是自给自足么?美国遵循着“信息流动自由”的法则,表面上高举人权的旗帜,实则只为迫使他国解除管制,让美国商业媒体和高科技公司的产品长驱直入,侵占更多的民族文化空间罢了。这一现象,有时候被人们称为“可乐殖民主义”(coca-colonization)。
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的运动在1980年代宣告失败,原因在于强大的政治压力。不过,这场运动所强调的理念,即不平等状况扭曲了信息供给系统的观点,始终未曾销声匿迹。这场运动何时能再重现?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世界在人们的浑然不觉中发生了巨变。一方面,随着大量民族精英开始拥护资本主义以及苏联的解体,不结盟国家对自己寻求民族自决的政治思路做出了不无激进色彩的调整;另一方面,随着全世界网络基础设施陷入史无前例的私有化浪潮,对传播系统及相关服务领域的投资也出现了放卫星式的猛涨。曾几何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始终被排除在电子传播系统之外,即使在欠发达国家的首都,也有很多人只能勉强使用陈旧不堪的传播网络。然而,在1990和2000年代,一浪高过一浪的传播技术革新投资催生了数十亿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霎时间,原本的匮乏局面被一种相对(但绝不充分)过剩的状态取替:在仅仅15年(大约1993-2008)时间里,高级电子传播用户数量的增长达到了天文数字级。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虽变动激烈,却不失为一件好事。同时,基于互联网的系统与应用的潜能几乎使人们迷失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里。
尽管在观察上述(以及其他)变化过程时,我们需要重新组织自己的观念,但令人意外的是,国际信息新秩序运动对宰制性信息结构的关注也开始呈现出新的思路。
最紧要的不是接近权问题,而是政治经济控制的问题。能够使用社会网络或使用手机当然对个体用户有益,但又是谁制造并提供了内容,并从这些新型的服务中获取利润呢?今天,那些总部位于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多媒体跨国集团精心设计自己的产品,周密安排文化商品的流动,努力使其在穿越国界时畅行无阻。最重要的是,互联网系统与应用已经成为信息供给领域的主要增长点。与此同时,在美国大公司和国家力量的干涉下,该领域的权力日益集中,绝无均衡发展可言。
通过提供一种早在15年前即已出现的技术服务,谷歌超过一切传统媒体公司,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广告商。①2010年,土耳其92%的网民、印度尼西亚87%的网民以及美国67%的网民曾经登录过Facebook。②从用户数量和通话流量来看,Skype骤然跃升为国际“电话”最大的服务供应商。苹果公司的移动设备几乎成了一种图腾,其坐拥的2亿订户账号使之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发号施令”的权力。在跨国公司线路设备的供应领域,思科是领导者。英特尔统治着半导体工业,IBM称霸计算机服务和中央处理器行业,惠普掌控个人电脑,甲骨文主导商业软件,微软公司的PC操作系统风靡全球。美国公司不仅引领着供给,更决定了需求与使用。从沃尔玛到通用电气,美国企业与互联网系统及应用的结合设定了全球标准。
当然,在某些领域内,美国霸主依然要面对实力不凡的挑战者;相应地,激烈的竞争也在所难免。不过,总体来看,美国的信息公司已经筑起牢固的跨国市场力量,不但踌躇满志的竞争者难以撼动其霸主地位,而且欠发达国家也被置于“无力回天”的境地。
可以预见的是,美国将注定固守,甚至强化其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的“中流砥柱”角色。这一特殊地位,是由美国的资本力量主导的。当下的金融-经济危机非但未能动摇美国的霸主地位,反而在实质上使这一地位变得更加牢固,一如2011年美国商务部在其令人惊讶的公告中所确信的那样。由是,互联网控制机制的内在不平等性就昭然若揭了。
互联网的所谓“域名系统”其实是一种类似于地址簿的东西。通过设置独一无二的标识,该系统令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普通语言而不必学习专业互联网地址服务编码就能打开网页。③然而,互联网域名和数量资源的杠杆效应也催生了一种旨在强调治外法权力量的工具。如今,这种力量正在被美国的决策者及其代理人,尤其是商务部,广泛运用着。在米尔顿·缪勒(Milton Mueller)教授所谓的“单边全球主义”④过程中,互联网资源的分配、对一切系统所需的顶级域名权威数据的管理,以及其他至关重要的技术功能,均被美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能否充分信任美国单凭一己之力即可将世界互联网信息的流动管理好?其他国家的政府对此一直深感疑虑。在一场多边论坛,即2003-2005年间的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上,反对美国的声音初露端倪。及至2011年,当美国商务部就是否对既存域名系统的管理与分配方式做出调整而征询民众意见的时候,反美浪潮再次喷发。⑤尽管包括思科、谷歌和威瑞信在内的互联网公司支持美国继续对域名实施单方面管控,但若干主权国家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主张彻底更换现有的“单边全球主义”。
例如,肯尼亚政府提出要从美国管控的模式中“切换”出来,转而拥护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突尼斯宣言”。⑥印度政府则声称,对域名系统资源的控制权应该“扩大,以使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社区能够参与审阅工作。” ⑦埃及发表声明称,目前的控制结构“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黑匣子”,须“增加其面对整个社会的透明度和责任感”。⑧与美国拥有漫长边界线的墨西哥的通讯部部长发表了类似的观点:“我们相信,增强透明度与责任感是有必要的”,而且还应确保互联网的控制结构能够真正代表多数国家的利益。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谋求通过建立“一个真正独立的组织”来实现既有域名管理模式的转型。⑩
对于美国与其他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僵持不下,《金融时报》一篇报道如是总结:“互联网管控的未来正处在刀锋边缘。” 如“互联网管控计划”(IGP)所要求的那样,各方均在敦促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政府……分享权力,要么采用一国一票的模式,要么成立包括某些特权政府的集团或俱乐部。” 美国对此做出怎样的回应呢?
2011年5月,主管通讯与信息事务的美国商务部助理部长劳伦斯·斯特里克林(Lawrence E. Strickling)明白无误地宣称:“美国坚定不移地反对建立一个由多个民族国家管理和控制的互联网管控结构。” 同年六月,其代理机构再次斩钉截铁地声明:“美国将继续扮演历史赋予它的角色。” 斯特里克林还说:“我们不会用类似于联合国的契约政体来替代现有的制度。”
情况的确很复杂。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无法看清究竟哪种管控办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践行民主式的责任感,也未查明到底可以用何种新“主义”来替代现有的“单边全球主义”。然而,就算互联网管控的民主化无法建立在多国政府间的监督机制之上,我们又怎么听任其在某一国政府的操纵下大肆贯彻单边主义的规则呢?“国际信息新秩序”这个说法也许会改头换面,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未来的年月里,人们对国际信息新秩序必将有新的渴求。(作者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教授、全球知名传播学者;译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
【注释】
① “YouTube,” The Lex Column, FT 21 August 2009: 14.
② Richard Waters, “Facebook on course to reach 1 bn users,” FT 22 July 2010: 15
③ Milton L. Mueller, Ruling The Root. Cambridge: MIT Press, 2002.
④ Milton L. Mueller, Networks and States: Cambridge: MIT Press, 2010: 62.
⑤ Department of Commerce, “Request for Comments on 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ANA) Functions,” Docket No. 110207099-1099-01, Federal Register Vol. 76 No. 38, 25 February 2011: 10569-10571.
⑥ Comments by Kenya on the Notice of Inquiry/Request for Comments on 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ANA) Functions by the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1, 2, 3.
⑦ Government of India,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b : Request for Comments on 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Functions - GoI comments to Fiona M. Alexander Associate Administrator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31 March 2011.
⑧ Manal Ismail Egypt GAC Representative Director,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ordination National Telecom Regulatory Authority, to Fiona M. Alexander Associate Administrator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31 March 2011.
⑨ Omar Charfen Tommasi, El Director General Ajunto, Secretaria de Comunicaciones y Transportes, 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to Sra. Fiona Alexander, Associate Adminstrator,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Annex 2-1.
⑩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o Fiona Alexander, Associate Adminstrator,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RE: Request for Comments on 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Functions: 2-3.
Maija Palmer, “Web-naming company’s global role called into question,” FT 8 July 2011: 15.
Milton L. Mueller, Comments of the Internet Governance Project on the NTIA’s “Request for Comments on 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ANA) Functions” 31 March 2011.
Lawrence E. Stricking, Keynote Remarks before the Global Internet Governance Academic Network, Washington, D.C. 5 May 2011: 3 (quote), 4 (quote).
Department of Commerce,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Docket No. 11207099-1319-02, RIN 0660-XA23, 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ANA) Functions, Federal Register 76, 114, June 14, 2011: 34660
Lawrence E. Strickling, “What Kind of Internet Do You Want?” Keynote Remarks Before Internet Society’s INET Series, New York, New York, June 14, 2011.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