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怡然:网络新闻传播需“把关人”,更需“自律+他律”

 2009-10-22 17:13   新民网

  前几天,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就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进行专题研究,提出网络新闻标题应该准确、规范。评议会指出,新闻标题的制作是各类新闻媒体对内容产品进行生产、加工的重要一环,是媒体编辑的一项日常的新闻业务工作。标题既是对新闻主题的概括,同时又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网络媒体上,是网民选择新闻和阅读新闻内容的“起点”。新闻标题制作的水平、质量和品味,直接反映着各媒体的运作状态和价值取向。这个论断,非常准确、到位,对新闻标题功能的概括简洁、精辟,显然很在行、很专业。

  而这样有的放矢的评议并非首次,仅今年以来就先后有过六次。如5月,对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员单位在灾后重建中的表现和作用进行评议;6月,对某些网站报道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罗京病逝事件中表现出的娱乐化问题进行评议;7月,对近期在网上传播广泛的“摸奶门”等视频进行评议;8月,提出防止网络媒体刊发虚假新闻,防止报道中出现重大差错。

  每次读到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的消息,就不由对这个评议会充满敬意。原先并不了解这个机构,看到他们不断对网络新闻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提出现实针对性很强的要求,便关注起来。经了解,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成立于2006年4月,由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指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主办,对北京网络媒体行业开展新闻信息服务的情况实施社会公众评议。据悉,评议会成员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参加评议的成员均可申请派代表参加评议会;二是北京网络媒体协会邀请业界代表、专家学者参加;三是通过媒体等公开渠道邀请各界人士参加。评议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主任原则上从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成员中产生,一名副主任从网民中产生。评议会成员总数150人左右,其中政府管理部门代表约20人,行业代表约20人,专家学者约30人,网民代表约80人。同时,对评议员应有的教育水平、年龄、网龄、职业分工、互联网应用水平、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明确界定。从性质上看,这应该是一个半官方的机构;从成员比例上看,多元化程度高,各方面的代表汇聚融合;从功能上看,自律为主,却也有他律,两者兼而有之。正是由于这样的性质和构成,使得评议会可以不偏不倚,公正无私,对网络新闻出现的倾向性问题进行客观、中肯、尖锐的批评,提出正确而操作性强的建议。

  网络新闻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促使传媒生态发生时代性变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争夺了受众的眼球,有形无形地将传统媒体边缘化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队伍的日益庞大,网络新闻的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而网络新闻中所暴露的问题也愈发明显,从虚假信息到内容低俗,从报道失真到标题失范,新闻传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少问题,致使网络新闻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有的新闻网站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地,自毁新闻之根基,遭受广泛诟病。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的问世和作为,适逢其时,应运而生,尤为必要。

  有人认为,网络时代,“把关人”已失去意义。“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新闻记者”,哪还需要“把关人”?但既然要成为新闻,就该按新闻规律办,按做新闻的规矩办。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新闻报道的。而信息变身为新闻,就需要职业精神、专业主义,需要层层把关人。同时,也需要接受监督――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或曰自律和他律。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的意义,就在于其秉持新闻职业道德,奉行新闻专业主义,将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起来,自珍自爱,以确保网络传播真实、准确,规范、健康。可以说这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行业特点,合乎国情和“网情”的创新,值得称道与推行。

  由此想到,各地的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机构,是否可以借鉴北京的经验,实行这样的评议制度,以维护和提升网络传播的公信力?而传统媒体是否也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强化自律和他律,把新闻传播做得更专业、更权威,让百姓更满意?(新民网特约评论员 吕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