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大考”倒逼互联网思维创新

 2015-04-14 10:49   人民网

  南方日报评论员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对全国范围内的政府网站开展首次普查,这意味着全国将有超过20万个政府网站迎来“大考”。距离4月25日第一阶段统计摸底截止日期已经临近,自查、抽查阶段将随即展开。但有媒体近日对广州12个区市政府网站进行盘点,发现仍然存在五花八门的问题,包括页面出错、标题出错、栏目空白、链接失效、无人回复等。

  此次普查不但会对全国政府网站数量进行摸底,还会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底线管理,规格之高、力度之大,让人瞩目。目的是通过普查摸清全国政府网站基本情况,有效解决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及时、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等问题,切实消除政府网站“僵尸”“睡眠”等现象。此举无疑是对“僵尸网站”、“睡眠网站”的一次坚决打击,更是提升各级政府网站权威性和影响力、维护政府公信力的积极举措。

  政务网站是政府机关实现政务信息公开、服务企业和社会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尤其在信息化社会,政府网站更是体现政府形象、工作作风和公信力的窗口。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发布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各级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的第一平台。但在现实中,省市一级的政务网站建设较为完善,管理队伍也相对规范,而基层大量政务网站处于休眠和半休眠状态、管理队伍混乱仍是常态,以至于出现了领导视察“悬浮照”、联系电话“×××”、“双胞胎”报道等奇葩事件。进入信息化社会,公众服务也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人们更乐意点击鼠标来获取政务信息、投诉民生问题。可惜,公众期望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一直存在。

  此次普查延续了2014年国办57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将政府网站主管单位确定为各省市办公(厅)室,政府网站主管单位政出多门的状况有望终结,剔除了政务网站乱象的一大因素。但归根结底,政府网站的僵尸化是现代政府形式与传统政府运作方式之间矛盾的产物。如今,完善政务网站建设、强化信息公开、推动政务服务、加强民众互动,已不是政府部门的“自选动作”,而是“规定动作”,因此,政务网站建设不仅要解决“有和无”的问题,更要解决“优和劣”的问题。不能满足于人有我有,或者装样子、赶时髦,而是要在信息化时代真正提高办公效率,满足政务信息公开、畅通民意渠道的需要。好的政府网站应当承担公开政务信息、整合部门职能、协调资源共享、提供便民服务、创造良性互动等重任,并以此为依托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型。

  按照部署,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将通过系统扫描和人工复核等方式开展抽查核查,如发现有关数据信息存在严重缺失或严重错误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将责成有关地区和部门及时更正并在适当范围内予以通报”。抽查核查是本次普查的重头戏,也凸显了本次普查力度之所在。而在普查结束之后,将通过常态化的监管使网站建设走向正规化与规范化。

  近年来,政府信息化工具的更新换代一直频繁,从网页到微博、从微信公众号到APP,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化的核心问题即认识问题,那么,不论使用哪种新兴工具恐怕都终将昙花一现。对于各级政府而言,除了要在基础设施方面,改变以往“维护资金少、技术力量弱、人手不足”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转变轻视政府网站建设以及政府信息化的观念,要真正认识到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思维创新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以及利用好政府网站对提高行政效能、畅通民意渠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