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

 2010-05-24 16:03   

  从2008年开始,重庆在全市村、社区建立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简称书记接访、成员走访、定期反馈)“三项制度”。

  一、提出背景

  “三项制度”是针对基层党组织面临的社会环境变化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的。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老百姓各种各的地,基层党组织通过集体活动(集体生产)动员组织群众的基础不复存在。

  ●在城市,社会组织和经济成分多元化,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与基层党组织若即若离。

  ●在城乡之间,社会人员大量、频繁流动,党组织难以掌握他们的去向和职业。全国有2亿农民工,重庆2350万农村人口中,有800万人在外打工。

  ●基层党建工作“不落地、难到人、作用弱”,老百姓遇事不找党组织,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达,党组织成了“聋子瞎子跛子”,致使管理社会、治理国家落实不到人头,“三宗”(黑恶)势力乘虚而入,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二、建立落实“三项制度”的情况

  ——把落实“三项制度”作为村、社区党组织和干部的刚性职责和“必修课”。目前,全市8982个村、2136个社区党组织100%建立落实了“三项制度”。

  ●村、社区党组织定时、定点、定人全天候接待群众。共接待378.7万人。

  ●村、社区“两委”成员分片包干、分片联系、分片走访群众,做好“五件事”:了解家庭人员构成和就业、收入情况,掌握具体困难和问题,宣传讲解国家惠民政策,在增收致富上出主意想办法,化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共走访群众1042.2万户,占居民总户数的96.5%。

  ●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分类办理群众反映问题,限时反馈公开。共收到群众反映问题293万件,帮助解决235.6万件,占80.4%。群众满意度达96%。

  ——实施“三项制度”,畅通了与群众联系的渠道,基层组织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群众中有什么事基层干部都知道。由于绝大多数问题解决在了基层,各级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明显下降,2009年全市群众信访总件次和人次同比分别下降40.1%、49.2%。

  ●开县赵家镇周都村村民魏东华以前对移民政策有误解,经常到县、市上访。在落实“三项制度”中,村干部多次登门宣传移民政策,并让他担任村自来水管理员,他不但停止了上访,反而协助镇村干部做起了群众工作。

  ●彭水县新田乡坨元村12名群众参加“门徒会”,长期从事非法封建迷信活动,严重影响当地社会风气。“三项制度”实施后,村干部定期登门走访,做好教育引导和思想转化工作,帮助他们脱贫致富,12名群众自动退出了“门徒会”。

  三、社会反响

  ●基层干部认同。不少村、社区干部说:“过去干工作,很大程度上是靠觉悟、凭热情,干得怎么样无关紧要。现在‘三项制度’成了头上的‘紧箍咒’,不去做不行,做不好也不行,每个月那点报酬不好拿了。”

  ●人民群众拥护。许多群众说:“干部下来了,民意上去了,问题解决了,群众高兴了”。江津区李市镇大桥村村民周辉容说:“过去赶车找干部,现在办事不走路,反映问题工作不耽误,自己的事情干部来帮助。”

  ●专家学者肯定。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科扬到重庆调研后认为,“三项制度”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制度,是基层党组织、基层干部与群众“心连心”的制度,是培养锻炼基层干部的一项制度,来源于基层,符合群众要求,简便易行,实在管用,基层干部欢迎,老百姓拥护。重庆真情、真心、真抓“三项制度”,真解决问题,取得了明显效果,希望坚持不懈抓下去,为全国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