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红色产业 重庆可多拍红剧

 2010-05-24 16:21   华龙网—重庆商报

昨日,沙坪剧院,江西省瑞金市歌舞剧团精彩献唱。 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 

  华龙网讯(记者 梁鹏)红色话剧、红色旅游、红色纪念品……记者采访了昨日来渝参加“革命老区红歌会”的部分省市,发现老区们各出奇招,用足心思开发红色资源,来宾纷纷称赞重庆的红色资源丰厚,“唱红歌”品牌全国闻名,并建议可运用新媒体宣传红色品牌。

  他山之石

  “红都”红色产业破10亿

  瑞金市歌舞剧团团长黄日洪说,近年来,当地已创作了40多个红色歌舞节目。由于这些节目贴近生活,艺术水平高,演出时场场爆满,仅票房收入就超过7000多万元。如今,该市红色文化产业年收入已超过10亿元,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广西百色文化局艺术科科长黄洪波表示,红色资源不能简单拼凑了事,而要深度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内涵,比如百色推出的“重走红军路”活动中,以“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等参与性活动,引来游客无数。在全国各地的革命老区,像这样的红色文化品牌已经越来越多:陕西省成立了红色文化产业促进会,发掘红色文化独特资源;沂蒙山革命老区以文化创意激活蒙山沂水;湖南韶山推出伟人故里“红三角”新线路,而福建龙岩同样满城唱红歌。

  建言重庆

  多拍红色影视剧

  重庆的“唱红歌”活动全国知名,来渝的部分革命老区文化系统官员也对重庆的红色产业提出不少建议。

  “红色产业的发展,除了陶冶情操外,也能为群众带来实惠。”黄日洪说,建议重庆多拍红色影视剧。以瑞金为例,当地的红色文化影视基地每年至少拍摄3至5部电视剧、电影,基地周边常年活跃的群众演员就有近3000人,农民农忙种地、农闲拍戏,仅靠出租房屋、提供道具,也有不菲收入。还有人表示应该在红色旅游景区推出“体验式”、“参与型”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们“白天看景点,晚上看表演”。同时,可以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宣传推介红色品牌,比如以歌乐山渣滓洞为背景,开发类似“CS”之类的红色网络游戏等。

  现场

  沙区展演吸引数千“红歌迷”

  华龙网讯(记者 纪文伶 实习生 罗德龙)“这么多风格的红歌,听起来简直太过瘾了!”“我们受到了一次红色文化的洗礼……”昨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重庆广电集团、沙区区委和沙区政府主办的“红色中国行——革命老区红歌会”在沙区连唱两场,来自13个省市,14个革命老区的15支代表队各展风采,演绎了《十送红军》、《洪湖水浪打浪》等经典红色歌曲,吸引了数千重庆“红歌迷”。市民们都希望能经常听到这样高水准、多样性的红歌。

  昨日上午,可容纳800人的沙坪剧院座无虚席,湖南韶山市代表队一曲《颂歌一曲唱韶山》拉开了革命老区红歌会展演的序幕。现场演唱的曲目很多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各具当地特色。江西瑞金代表队的《十送红军》,男队员们身着红军服装,女歌者则是江西当地的民俗服饰,一边唱一边表演,演绎出当年红军战士们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到村头、河边、大道旁依依不舍送别红军,一边送一边唱的真实场景……最后,我市沙坪坝区代表队一曲大合唱《红梅赞》掀起了红歌会高潮,场下不少观众,包括其他地区的代表队也都哼唱起来。

  沙区文广新局局长李波表示,这两场演出没有组织机关单位人员观看,都是群众自发前来,很多是附近的居民,大家都对红歌赞不绝口。

  相关资料

  部分老区代表队介绍

  江苏常熟:常熟是抗日战争时期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队员都是来自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带来的女声独唱《春来沙家浜》原唱是宋祖英,但将民族唱法改成了美声唱法,独具韵味。

  四川巴中: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所在地,巴中此次带来了混声小合唱《红军来了不受穷》、男声小合唱《巴山红军魂》,都是根据真实红军故事创作的,代表团表示,非常喜欢重庆的红色文化氛围。

  陕西延安:延安是革命圣地,中共中央所在地,代表团表示,此次的表演者大都是业余爱好者,有医生、教师,他们此次带来的曲目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种花儿极富生命力,漫山遍野处处开放,邀请重庆市民都去听歌,并到延安看“山丹丹”。

  贵州遵义:作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贵州省遵义市,为山城人民带来小合唱遵义民歌《摘菜调》,歌曲中出现了多个蔬菜的名称,大白菜、青椒……用方言演绎,极富有民间特色。

  山西长治:长治是八路军总部进驻地,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长治市沁源县因处晋南、晋中、晋东南三地交界处,三种不同文化在此交流交融,催生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曲种-沁源秧歌,现在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抗战时期,由太岳区党委组织的绿茵剧团利用沁源秧歌这种形式,编创了许多配合革命形势的剧目,并到延安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沁源县还是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陈赓等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在这里成功组织指挥了战争史上的特殊战例“沁源围困保卫战”。长治代表队将带来小合唱《不朽的丰碑》,用沁源秧歌的形式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