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在座谈会上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
非常高兴可以参加互联网公益影响力座谈会。听了这么多的发言,很受感动。
在所有的案例中,我们都看到了共同的特点。
一是互联网公益是社会的多元主体共同协力完成的事业。每一个项目中都有企业参与的力量,有媒体的力量,有NGO组织的力量,还有政府的力量。这就是公益工作的重要方面。
二是互联网公益的背后是人心,是大众对公益的认同和支持。只要是能够让人信任的项目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互联网公益的发展,老百姓是非常认同的。
这是我听大家发言的体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互联网公益?如何看待所谓的影响力?我最近一直在写一篇文章,有三个关键词,就是互娱、互认、互信。互娱就是互相娱乐,公益的门槛很低,很多人都可以参与。当然,有积极的参与,也有消极的参与。公益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在娱乐是一切的时代里,公益能够成为娱乐的内容之一。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也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们曾经组织财经记者专门对嫣然基金进行调查,写出了非常严肃的报告,但是却上了某网站的娱乐头条。这说明公益跟我们每个人相关,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的力量。而是每个老百姓都可以发自内心参与的事情,这是必须认识到的。
互娱可以在嘻笑怒骂当中把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搞成非常品位、没有意义的事情。如何让它能够有意义?如何让它持续?特别重要的是在于互相的认同。在互认的背景下,我们要了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国人特别在意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和熟人关系。这种信任是互联网公益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信任才能让公益成为社会大众接受的。
最重要的就是互信。我们在呼唤互信社会的到来、互信时代的到来,要互相信任。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技术上,我们都面临深层次转型,背后就是信任的转型。我们知道过去有行业、组织、等级、权力,使得我们在有些方面不再产生怀疑和动能。在打通社会门槛的同时,也带来了重新信任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公益不是简简单单的公益,不是简简单单的可以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互联网公益承载着特别重要的社会转型的任务,就是如何重建信任。这种信任的建构是在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当中、新的社会结构当中。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互联网公益就是好人好事,比如新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刚刚做完跨语境传播的学术思想峰会。虚拟现实的到来、增强现实的到来等等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这是互联网公益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虚拟现实就是人可以沉浸在虚幻的环境当中,你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人和人可以互动。在互联网公益重建社会信任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建立利益的共同体。下一步还要建立命运共同体,这也是政府提倡的。
谢谢大家!
|